窩輪ABC:Put輪可對沖股價下跌風險

窩輪ABC:Put輪可對沖股價下跌風險

香港第一種認股證是在哪時發行?89年9月!該證本來在倫敦掛牌,直至89年12月才轉到香港掛牌。不經不覺,認股證在香港已有超過12年歷史。對一般讀者來說,投資認股證仍是一門艱深的學問,當中蘊藏着很多變數和理論,並非人人能明白掌握。正如一個沒有駕駛經驗的人,要自行摸索基本駕駛技術,掌握汽車內每一功能的運作,絕非易事。
上周,筆者嘗試用買「樓花」的例子來比喻認購證(Call)。買家只需付出有限的金錢(即首期加上一些每月供款),便可以完全擁有所購單位,並有權在市況利好下將單位沽出獲利。當中所包含「以小控大」的槓桿效應,正是認股證吸引之處。假若能準確地預測後市,再配合具有槓桿效應的投資工具,投資者必定可以取得非常可觀的回報。

沽輪做淡 方便簡單
那麼,認沽證(Put)又可以如何理解?簡單來說,認沽證持有人可以在看淡正股表現下獲利。要留意的是,投資者若因看淡後市而沽空股票,所需要辦理的手續,遠較買入股票繁複。因此,認沽證正好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實際而有效的看淡投資工具。
一直以來,在市面買賣的認購證遠較認沽證為多。在新一批發行的認股證中,認購證佔70%以上。這或多或少反映投資者普遍仍相信,只有大市上升才能獲利,亦可能顯示他們對認沽證的基本認識不足。其實認沽證除可單邊炒賣外,還有對沖股價下跌風險的作用,購買醫療或人壽保險的道理,就與購買認沽證對沖風險相近。

付出保費 換取保障
與購買「樓花」一樣,參加保險計劃亦是一個槓桿效應非常大的玩意。投保人只需付出有限的金錢(即每月供款),便可以得到全面的意外或醫療保障,縱使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亦能從容應付。這道理與購買認沽證的理念如出一轍,而繳付的保費就則等同認沽證價格。
不過話分兩頭,認沽證與保險其實不盡相同。認沽證可以隨時買賣,視作有彈性的短線投資保障;而保險卻不可。譬如說,投資者擔心外圍市況波動,他可於周五下午買入相關認沽證對沖,當作保險,再於下周一沽出。若市況平靜,投資者只損失有限的價格差額;相反,若市況逆轉,他購入的認沽證便能發揮有效保障。因此,認沽證可以說是一種可買賣的「另類保險」。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