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你終身美麗》刻意刪去納什的反猶太言論,也許不應叫人大感意外,因為奧斯卡從來若隱若現地與政治社會意識沾邊。台灣著名影評人梁良在其著作《星光閃耀七十年》對此提出一系列的舉證:
一九六七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被暗殺,在同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描述了黑白裔種族衝突的《月黑風高殺人夜》(IntheHeatoftheNight),就奪得最佳影片及最佳男主角等五項大獎。
一九七二年,哥普拉大師之作《教父》(TheGodFather),叫好叫座,但有人認為是「替黑社會賣廣告」,結果這部迄今被認為是百年電影史上排名第一的好片,當年只能奪得最佳男主角等三個奧斯卡獎項。
再說,美國女星珍芳達在七一年以《花街殺人王》(Klute)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當時美國社會上普遍認為,這是美國電影界要用這個獎項把反越戰甚力的珍芳達拉回到主流社會的手段。
說回《有你終身美麗》,片子有意或無意地刪去反猶太人言論,多少是奧斯卡與政治社會意識連串的又一個例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