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羅兆輝近期透過傳媒大爆富豪和圈中女星的秘聞,吸引不少市民搶購報刊雜誌追看。有社會學者指出,群眾基於偷窺私隱和幸災樂禍的心理,對上流社會的醜聞感興趣。有新聞學者則認為,特區政府管治下本港是一個商人主導的社會,有錢便有權,令市民對他們的秘聞更感興趣。
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昨日出席一個青年論壇時,以近期富豪醜聞的報道批評傳媒:「最近有啲傳媒報道,有啲人大爆某種醜聞,都畀人睇到香港生活好醜陋嘅一面,令青少年以為追求物質最緊要,有錢就係成功。對於醜陋私生活唔感到羞恥,我覺得好可悲!」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回應時指出,社會大眾基於「鎖匙孔偷窺心理」,向來對有關富豪的內幕新聞感興趣,今次只是通過羅兆輝公開富豪們不為人知的一面,吸引讀者。
對於傳媒的報道是否影響社會價值觀,杜耀明認為這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與其說傳媒追捧這些新聞,也可能是社會本身價值觀傾向對這些議題感興趣,傳媒才大肆報道。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特區政府本身都有責任。」
他指出,香港社會以商人主導,富商在政治和經濟上擁有較多的權力,普通百姓自然對他們的生活感興趣。對於葉劉淑儀的批評,杜耀明說:「政府應反省自己,因為特區政府有份促進呢個商人主導、金錢至上嘅社會。」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認為:「連梁錦松宣布財政預算案都吸引唔到市民睇,因為政治上冇乜可以影響到,要逆來順受,對畸形怪狀嘅新聞,就覺得好過癮。」他認為,受眾未必會因此「學壞」,或反而明白到「花無百日紅」和「富貴如浮雲」的道理。
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首席講師史文鴻也認為,無論是本港或外國,群眾都對駭人聽聞和私隱揭秘式的新聞感興趣,在這宗事件上,讀者除可偷窺上流社會的秘聞,更有一種幸災樂禍心態,因眼見風光一時的富豪也落得如此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