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de在港給人的印象,是網上股票經紀商,其中也包括較早時撞爛法拉利跑車的宣傳風波,以及近日在電視廣告中迴盪耳邊的雪糕車音樂。但在美國,E*Trade已衝出經紀行的範圍,兼營網上銀行等其他金融服務業,並在當地客戶中心開設錄影廠、餐廳及禮品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撰文:尹彥超
E*Trade去年4月登陸香港,一直以新鮮的廣告宣傳,以及劃一佣金130元搶佔市場。該公司一直不肯公布在港吸納的客戶人數,雖然近期成交欠佳,其他網上經紀偃旗息鼓,但E*Trade仍然大賣電視廣告,顯見該公司的進取態度。近期該公司更在港申請網上銀行牌照,將其在美國的經營模式搬來香港。
E*Trade集團在82年,由美國物理學家BillPorter創立,早期只在互聯網上為其他機構提供報價及交易服務,隨着個人電腦逐漸普及,加上股票交易費用高昂,令他意識到應發展個人投資者的網上經紀業務,終於在92年成立全面電子化的證券行E*TradeSecuritiesInc.,以低價經紀(discountbroker)姿態打入市場。
美國大城市以外的城鎮往往渺無人煙,居民要購物或處理個人財務都不方便,這正是網上交易可以在當地發展起來的原因。
繼提供網上股票交易服務後,E*Trade進一步發展個人化金融服務業,於2000年1月成立網上銀行,提供存款、借貸、按揭及財務規劃等銀行服務,客戶可透過全國超過1萬個自動櫃員機及電子亭網絡,處理其帳戶。
近期美國《商業周刊》一篇文章,便以「E*Trade的新交易」為題,分析該公司的多元化發展方向。據報道,該公司上月在美國進行推介活動時,預期今年盈利有4倍增長,其樂觀預測主要由於去年旗下銀行業務增長迅速,全年收入達3.64億美元,較前年增長1.13倍,反而經紀業務收入則下跌27.09%,至9.11億美元,可見多元化有助其公司發展。
文章指出,去年E*Trade銀行業務收入理想主要來自重整住宅按揭組合,但分析員認為,要重整組合者大多趁去年低利率時已完成,質疑今年會否再有大量新的客戶流入。整體而言,E*Trade去年全年虧損達2.42億美元,該公司能否成功轉型,仍未能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