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財政預算案的戲肉似乎不在3月6日由財政司正式公布的內容,而是在公布之前的一星期,庫務局局長在立法會那篇演說。其要點是香港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財政赤字,估計高達600多億,而且會維持數年,言下之意是如果沒有可行的解決辦法,數年後我們賴以維持幣值穩定的儲備便會耗盡,後果嚴重。
解決財赤的不二法門是開源節流,開源不外是加稅或是變賣資產,在今日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的香港,大量賣地和出售地鐵(066)股份都面對相當困難,而加稅不但行不通更會冒政治風險。
所以,在節流方面下工夫是最適合當今環境的。節流一定離不開削減工公務員和資助機構薪酬開支,道理很明顯,香港政府在這方面開支共330億元,佔香港GDP22%,位列全世界大城市高位,也佔整體政府總體支出的70%,所以,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其他都是枝節。而且,政府不帶頭解決這個不斷膨脹的架構,日後要說服市民同意加稅是談何容易的事。
但代表香港公務員的工會卻公開表明減薪免談,實在予人一種不理社會死活,好官我自為之的僵化態度。他們動不動便祭出了兩個法寶來作護身符。其一是會訴之法律行動控告政府違約,其二是減薪會打擊公務員士氣。這真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要知道,任何法律的設定,最終都是以公眾利益為依歸,絕不會為了保護一小部分人士利益而犧牲了整體社會的福祉。
過去3年,經濟日差,通縮不斷,大部分市民都深切感受減薪裁員之痛,但公務員薪津卻不減反加,所以3年下來,公務員薪酬已與市場脫節。今次預算案只是要求公務員減薪4.75%,而且還推遲至10月才實行,這個減幅事實上只是「扣回」去年加幅而已,可謂動作很輕,大多數公務員相信都會體諒時艱,接受減薪。
如果大家有甘苦與共的心態,公務員工會頭頭就不應口口聲聲以打擊公務員士氣為藉口而拒絕任何減薪方案,要知道,說得學院派一點,公務員是所謂「公僕」,是受僱於廣大納稅人的,即是納稅人是名副其實的「老闆」。如今身為老闆的市民被困難的經濟環境弄至焦頭爛額,惟有歎氣,此情此景,真不明白那些工會頭頭還敢用那套「士氣」老調來漠視民情,其結果只會損害公務員的整體形象,疏離與市民長久以來建立的信賴。
事實上,一個有責任感的政府,在面對長期入不敷支的情況下,一定會設法削減公務員開支,例如91年的美國加州;現時的加拿大卑詩省;甚至兩三年前的中國,都採取裁撤公職人員以減輕日漸龐大的政府開支,事後證明這些措施對日後政府減低財赤有很大幫助。
近月來要求公務員減薪共度時艱的聲音鋪天蓋地而來,達到無日無之的地步,好像公務員是造成財赤的禍首。當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應該冷靜地想想,今日公務員的薪酬是反映過往香港持續繁榮的產物,他們薪酬的釐定,在當時社會是非常適中的。但可惜薪酬制度因歷史原因定得過於僵化,只升不跌,結果當經濟逆轉,整個公務員薪酬架構便不能有效地自我調整,變成被市民埋怨對象。
此後,希望有關各方借此機會,秉承開放務實態度,把公務員的薪酬制建構得與時並進,減少以後不必要的爭拗。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