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武力征服理論<br>人類進化靠性愛繁衍

推翻武力征服理論
人類進化靠性愛繁衍

原始人類的進化模式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家一般相信,現代人類的祖先離開非洲,透過武力征服歐亞地區原有較落後居民進化繁衍。但美國一名生物學家分析過人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後另有見解,認為人類祖先應是跟其他地方的人種透過性愛繁衍,並沒有取代他們的位置。

舊有較普遍用來解釋人類進化起源的「出非洲論」(outofAfrica),指今天人類的祖先,是於十萬年前由非洲移民至歐亞地區,取代當地的落後居民,其間只有一次移民行動。

分析DNA推測兩次大遷徙
但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坦普爾頓(AlanTempleton),利用電腦分析全球十個地區數以千計居民的脫氧核糖核酸後,發現人類祖先應該有過至少兩次大遷徙:第一次在四十二萬至八十四萬年前、第二次在八萬至十五萬年前。
坦普爾頓提出,至少在第二次遷徙行動中,「出非洲」的人類祖先並沒有「取代別的人種」,而是跟當地人種透過性愛繁衍。他說:「人類離開了非洲後繼續繁衍,那不是武力取代,而是性愛的結果,加強了全球人類的基因關係。」

現代人特徵與新理論脗合
坦普爾頓指出,在第一次遷徙時,人類腦部的體積明顯增大了;第二次遷徙人類已開始有一些「現代」特徵,例如較小的眉脊、圓圓的頭骨、垂直的前額及有明顯的下巴。他說:「這些『現代』特徵的出現難以用人口取代的理論來解釋,卻與性愛繁衍之說脗合。」
對於坦普爾頓的獨特見解,美國夏威夷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卡恩卻抱懷疑態度。她認為新理論必須先與考古、語言學及其他科學範疇內人類起源的證據作獨立比較,方可作準。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斯特林格說,雖然坦普爾頓的研究「很有趣」,但結論仍需基因學家仔細查核。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