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升級中國製造不再低檔

技術升級中國製造不再低檔

1830年,英國蘭開下郡(Lanshire)是全球的工場,所擁有的機械數量多於全球的總和。直至19世紀,美國以擁有廉價勞工的新興市場姿態出現,吸引大量外資流入,迅速取代蘭開下郡成為全球最大工場。今日,另一全球最大工場正在崛起。

十年前,中國採取開放路線面向世界,提供大量廉價勞工,生產了大量廉價產品,但所生產的商品以玩具和紡織品為主。五年前,陸續有公司看中了中國這個市場的發展潛力,紛紛進入中國生產,但主要仍是製造低技術產品為主。因為中國的勞工質素未符水平,基建設備亦欠理想,更重要的是中國缺乏知識產權的意識,外國投資者恐怕產品被抄襲,因而不願在中國生產高科技產品。

勞工質素 大勝從前
今時今日,情況已截然不同。沿中國東岸,由北方的大連,伸展至南方的廣州,處處皆可見外資企業的蹤迹,所生產的再不只是小熊維尼玩具和Nike的佐敦氣墊運動鞋,不少高科技產品皆在中國投產。有分析家更估計,只要多給予10年時間,中國的生產將蓋過全歐洲的總和。
中國工業發展一日千里。迅速改善的通訊及交通網絡設施,大大加強了外資的信心,而所佔的優勢,亦已改寫了全球製造工業的歷史。
除了工資廉宜外,勞工質素亦已大為提高,不少年輕工程人員於海外學成回國,亦有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投入勞動市場,他們的平均月薪只需要100美元,只及日本本土生產人員的10%左右,毋怪乎日資企業紛紛進入中國生產。以著名影音製造商的先鋒(Pioneer)為例,便在廣州設廠生產DVD機,其總裁坦言:「先鋒的策略性產品,在本土投產不足5個月便要把生產線移師海外,是我過往從未想過會發生的事。」
事實上,中國已演變成為可靠及穩定的高科技生產者,各大企業的行政總裁明白到,在中國設廠生產質優價廉,不在中國生產,便無法與同業競爭,他們要決定的,已不是應不應把生產線搬入中國,而是投入的數量和速度。

過去3年,中國便吸引了1123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而預期未來2年,仍會有不少於86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中國。已在中國設廠生產的著名企業還有生產高科技晶片的英特爾(Intel)、生產光纖電線及催化轉換器的Corning、生產液晶顯示屏的松下(Matsushita)、生產硅片的台美合資企業SMIC、生產電子感應器的歐姆龍(OMRON)、生產數碼轉變器及視像會議設備的阿爾卡特(Alcatel)……他們均看中了中國市場內銷潛力龐大,亦可以作為供應低成本出口的平台。以SMIC為例,過往產品有逾80%輸往台美兩地,現時則有逾半產量在中國內銷。

潛藏豐厚 外資湧入
日本人形容中國工業的崛起為「中國震盪」(Chinashock),因為佔了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逾30%的製造業,為了增加競爭力和邊際利潤,紛紛把生產線移師中國。雖然日本國民亦可享受到價格較低廉的商品,但亦導致日本無法擺脫通縮的深淵。日本通縮已持續2年有多,日本政府上月底才推出反通縮措施,但看來效果有限。
自從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經濟奇迹紛紛爆破,中國此條巨龍所受的衝擊較小,因為它吸取了所有的經濟養分。去年,投向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已多於投入南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和印尼的總和,日資更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去年中國輸日的出口便由前年的450億美元激增至540億美元。
正如5年前初初踏入中國市場,現時已有9家工廠的Corning掌舵人所指,中國的產品已符合國際標準,品質絕不遜色德國、美國等地,遲早所有競爭對手均要加入在中國生產的行列。阿爾卡特的亞太區總裁史畢堯(RonSpithill)亦坦言,現時已沒有任何東西是中國製造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