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券是執政者帶來的鴉片

彩券是執政者帶來的鴉片

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 顧爾德

前言:台灣的「樂透」彩券,估計一年可令政府進帳四百億新台幣,有論者認為台灣的開源方法可讓香港借鏡,財政司司長更在財政預算案中明言,「政府現正研究如何更有效打擊非法足球博彩活動,其中個別方案可能為庫房帶來額外收入」,但此法究竟有何利弊? ——編者

前幾天台灣最熱門的新聞「人物」是一隻大蜘蛛。報紙上刊登一張照片,一隻大蜘蛛結了很大的網,蛛網出現許多像英文字母的圖案。許多彩券迷仔細端詳報紙上這個蛛網照片,希望能領悟出樂透彩券的「明牌」。

一個月突破兩百億
過去,台灣人熱衷政治,現在台灣人熱衷彩券。樂透彩券太熱了,讓印彩券的熱感印紙嚴重缺貨。許多投注站缺紙,也做不了生意。彩券熱潮造就了一種代購彩券的新興行業,專門到各公司行號招攬生意,這種代購彩券的行業甚至進入學校,替老師們集體買彩券。也有家長抱怨,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熱烈地討論彩券──不是以彩券為例子教導學生機率問題,而是討論各種「明牌」。
台灣樂透彩券是四十二個號碼選六個,頭獎中獎機率為五百四十萬分之一。彩金中六成作為獎金、頭獎獨得其中的百分之三十八。扣除管銷費用,賸下百分之二十七的收入作為社會福利支出。
目前台灣除了電腦樂透彩券外,還有「即時樂」與「對對樂」兩種傳統的對獎彩券。原本估計今年三種彩券總營業額為一千億台幣,上市至今才一個半月,就已突破兩百億。如果彩券熱潮持續,今年營業額可達一千五百億台幣以上(約三百三十億港幣)。
政府發行彩券主要是因應愈來愈龐大的財政支出。近六年來,台灣社會福利保障度愈來愈多,形成很大的財政壓力。彩券發行一個半月以來,已經為政府籌到五十三點八億台幣(約十二億港幣)的社福資金,若以目前的速度估計,全年可籌到四百億以上的政府財源。
彩券熱潮引起不少人的憂心,副總統呂秀蓮的公開批評彩券,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一致要求把一周發行兩次的彩券改為每周一次。此外也出現民間的「反彩券聯盟」,其成員多是支持民進黨的年輕一代。雖然執政黨的成員批評的聲浪很大,但財政部還很委婉地表示「再觀察一段時間」才決定是否改變發行頻率。原因很簡單,因為財政支出的壓力太大了。去年台灣總稅收一兆二千五百六十八億台幣,較前一年度減少九百二十億,是十五年來最低的一年。一年四百億的財政收入,等於增加百分三的稅收──這還不包括一千塊以上的獎金還要再課二十元的稅。

反對彩券熱的理由中,除了擔心助長賭博風氣、影響社會人心的道德訴求外,還有幾個較重要的論點:
一、彩券事實上是增加窮人的稅賦。國外研究指出,買彩券的人多是中低收入者,所以發行彩券來挹注政府財政,等於是政府從窮人身上拿更多的錢。

彩券是窮人的希望
二、經濟不景氣時,彩券熱不利於經濟復甦,因為民眾買彩券的支出會排擠其他消費。以一般大學剛畢業的白領上班族而言,他們月薪約六千五百港幣,一個月如果花四百塊港幣買彩券,勢必減少其他消費。台北不少酒吧、餐廳的老闆在抱怨,自從彩券發行後生意明顯變差。
三、彩券產業營業額雖高,但主要只讓發行的台北銀行與負責電腦系統的樂彩公司得利(這兩家公司一個半月已進帳共八點六五億台幣),彩券對其他產業並沒有甚麼連帶效果。表面上每個月增加上百億台幣在市場流動,實質上對總體經濟的貢獻有限。
雖然反對彩券的理由很有力,不過真要讓彩券熱降溫不容易。除了上述財政因素,更重要的是對一般民眾而言,經濟不景氣時,彩券等於是「窮人的希望」。雖然這個希望實現的機率太渺茫,不過經濟大環境愈差,民眾愈是會把這個渺茫的希望放大。如果用政治力量把彩券熱降溫,等於在剝奪一般小市民作夢的權利。當民眾不再作夢回到現實世界,愈會對現實不滿,對執政者的抱怨就愈多。對執政者而言,彩券事實上也是一種麻痹社會、穩定政權的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