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両,家陣惡搵食,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吹脹!」
把本地流行曲歌詞放在預算案內作為勸勉香港人的箴言可算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的創舉;上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先生在預算案中引用的要不是希臘神話故事的寓言,就是荀子名句之類的先賢智慧,可不會援用本地流行曲的歌詞。梁先生這樣的選擇,不知是不是要顯示他大力發展本地經濟的決心,故此連勸勉的說話也選用《獅子山下》這首本地創作歌曲的歌詞。
作為一首流行歌曲,《獅子山下》無疑相當動聽,歌詞也寫的很有水準,但是歌詞中提到的那份情懷、那樣的人際關係卻是七十年代香港經濟未起飛時的情況,跟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說跟所有發展有相當水平的城市包括廣州、上海等都格格不入;硬要把七十年代的情懷、關係浪漫化甚至視為追求的目標,不僅讓人有一種緬懷過去的暮氣,也不易贏得市民的共鳴。
為甚麼說《獅子山下》的歌詞跟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格格不入呢?是因為歌詞中所說的那種人際關係只是社會比較貪困、資源比較匱乏下的產物;那個時候香港人大都兒女成群、捉襟見肘,再加上居住在擠迫狹窄的環境,故此必須依靠鄰里街坊互助,才能克服生活上的困難,試想想那個時候一般人要向銀行借貸難於登天,若鄰舍不互相幫忙有時候根本連吃飯都有困難。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都比較完備,不少家庭也聘用了外地傭工處理家務、照顧孩子,銀行貸款更是唾手可得;這些改變不僅令市民愈來愈重視私隱權及私人空間,也徹底改變了人際關係、鄰舍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怎可能把社會關係撥回七十年代時的模樣呢?
更重要的是,自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後,貧富懸殊問題已愈來愈嚴重,到金融風暴及經濟轉型後貧富的差距更是有增無減,這跟七十年代均貧的情況已大大不同。當社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後、當市民貧富懸殊的距離加劇後,怎可能再讓他們恢復七十年代那種同舟共濟的感覺、怎可能讓他們對所選的歌詞有共鳴呢?
要讓市民有共鳴,許冠傑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的歌曲《半斤八両》只怕更為有效,例如以下幾句,不僅七、八十年代適用,現在同樣是市民的心聲:「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両,家陣惡搵食,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吹脹!」
(圖)電影《半斤八両》的主題曲道出打工仔心聲。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