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資界料對聯滙無即時衝擊<br>財政儲備貨幣供應脫勾

財資界料對聯滙無即時衝擊
財政儲備貨幣供應脫勾

【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發表首份財政預算案,一改前任司長曾蔭權的「守財奴」作風,將應保留的財政儲備水平重新釐定。由於金管局已逐步落實一系列鞏固港元滙率的措施,外滙基金又有逾3000億元累積盈餘,足以穩定港元滙價,故財政儲備已毋須與貨幣供應M1掛鈎,只須預留相當於1年政府開支的金額,作為日後的儲備基準。

財資市場人士認為,有關改動不會對聯繫滙率制度造成衝擊,因為港元滙價已有充分的美元作支持,儘管按港府預測,財政儲備由目前的3697.6億元,減少至2007年初的2711.5億元(見表),港元聯繫滙率制度也不會受到衝擊。

儲備只須夠一年開支
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乍現,曾蔭權於98年預算案提出,要利用儲備保持滙率穩定,並訂下儲備水平指引,以12個月政府開支及M1港元貨幣供應的總和,約為兩年政府開支總額,作為儲備水平的基準,但有25%增減幅度作為上下限。他當時說:「財政儲備愈雄厚,公眾信心愈強大。」因此政府要累積超過4000億元儲備,但惹來只顧儲錢而不用的批評。
梁錦松昨日指出,預留一筆相等於12個月政府開支的儲備,以應付政府日常開支和應急之用,已經很足夠,但財政儲備會繼續存放於外滙基金,令外滙基金有更充足資源,支持港元及金融穩定。政府消息人士指出,目前外滙基金總額達1萬億元,其中財政儲備約佔3700億元,政府認為其餘6300億元資產,已足以穩定港元,故剔除儲備用以承擔滙率穩定的責任,令政府毋須累積過多儲備,在收支措施方面有更大空間。

增加靈活度紓解通縮
澳洲聯邦銀行亞太區資本市場主管馮孝忠認為,過去要求儲備與貨幣供應掛鈎,令貨幣供應過於僵硬,因為貨幣供應會影響本港通縮情況,現修改財政儲備的定義,令港府可更靈活調動資金,將更多資源調配到公共開支上,有助紓緩通縮情況。
道亨銀行高級總經理譚炳勝認為,外滙基金已有充足的資金,支持聯繫滙率制度,隨着環境轉變,若只減少財政儲備資產,不會影響整個聯滙制度。
截至1月底本港外滙儲備資產總額約8681.4億元,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的7倍多,約佔港元貨幣供應M3的43%,為全球最高的比率之一。
市場人士表示,市場所關注的,始終是港府能否真正處理財赤問題,若財赤持續沒有改善,最終可能會耗盡儲備,令問題更加嚴重。近期有不少公司因為擔心港府的財政狀況,而掃入一年期遠期美電,對沖港元滙價的風險,反映港元風險溢價的一年期遠期美電,溢價更上升至160點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