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寶兒「證券化」

大衛寶兒「證券化」

證券化集資(Securitization)在歐洲甚為流行,最近幾年,不論在倫敦還是羅馬,證券化是最熱門的其中一種集資渠道,例如老牌名歌星大衞寶兒(DavidBowie),就透過證券化發行債券,一下子就集資5500萬美元(約4.29億港元)。

未來收入預先套現
證券化是一種財務安排:有意集資的人士或公司,以手上的資產和該種資產將來所能產生的收入作保證,發行債券以籌集資金。大衞寶兒在1997年所做的一宗交易,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時他把名下300首歌曲未來的版稅證券化,集得5500萬美元,不過,這些歌曲將來所產生的收入,再與大衞寶兒無關。
善用證券化的當然不只大衞寶兒。倫敦著名的MadameTussaud蠟像館,早已把未到手的門票收入證券化;本屆世界盃還未開鑼,國際足協已先把門券收入證券化,提早收錢;意大利電訊公司「求財若渴」,亦把未來的電話費收入證券化。
上月,倫敦金絲雀碼頭發展商CanaryWharfGroup曾發行18億美元債券,所用的擔保,正是金絲雀碼頭一組商廈將來的租金收入,而這組商廈當中,有4幢尚未建成。
今次已是金絲雀碼頭第5次透過證券化集資,前後共籌得50億美元,用以償還建築貸款、派發股息和作為發展基金。

發債所付利息較低
證券化之所以在歐洲興起,主因是經濟不景,銀行不願貸款予債務評級較低的機構,即使批出貸款,利率往往甚高。證券化剛好解決這個難題。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有意集資的機構成立一家新公司,再把某些資產的權利注入,並以之作為保證發債。由於這家新公司只有資產而沒有負債,所得到的信貸評級較高,發債所付的利息也就較低。
債台高築的幾家歐洲電訊公司,近年也利用證券化取得不少及時雨。現在,甚至連政府也玩這個遊戲。去年,意大利政府便把未來出售彩票的收入和政府物業租金證券化,共集資6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