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春季三月,天氣冷暖宜人,正是觀鳥好季節,不說不知,正當你同我都認為香港只是一個石屎森林,竟蘊藏超過二百種野生雀鳥!要觀看野生雀鳥,一向以為要到米埔保護區等地,原來,位於香港多個不同的公園、碼頭均可看到不少野生雀鳥。厭倦了每星期例行逛街節目的話,不妨一家大細,朋友情侶來次觀鳥一日遊。
記者:朱文俊
部分攝影:林栢鈞
瀕危程度最高為5粒★
瀕危程度:★★★★★
作為香港季候鳥常客之一的黑臉琵鷺,原來全世界剩下不到800隻,數目比中國國寶大熊貓還要少。而每年約有200隻左右黑臉琵鷺來港過冬。
出沒地方:如米埔。
飲食習慣:魚蝦類。
外貌特徵:嘴部扁平而長,除嘴、腳及臉為黑色外,全身長滿白毛。
瀕危程度:★
另外一種在香港區內公園,如香港公園、九龍公園等,較為容易看到的翠鳥,牠們原本居於較原始濕地,最喜歡在天然河道兩旁築巢,由於香港城市發展迅速,渠務工程對雀鳥影響尤其深遠,但大部分人見到翠鳥仍然可以生存,便以為問題不大,其實只因為翠鳥適應能力較強,才可以勉強生存,但如果各位希望在十多二十年後,仍有機會看到此種雀鳥,保護環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出沒地方:香港公園及九龍公園一帶。
飲食習慣:昆蟲。
外貌特徵:身形細小,綠頭啡身。
瀕危程度:★★★
每年由西伯利亞一帶飛去澳洲過冬,而在香港過境補充體力的彎嘴濱鷸,受到近年人為捕獵及沿海濕地被破壞影響,已有迹象顯示,牠們將有機會改變遷徙路線,若果情況真的到這一個地步,除了彎嘴濱鷸繁殖受到威脅外,香港日後要再看到這種雀鳥機會,亦微乎其微。
出沒地方:米埔、塱原、后海灣、尖鼻嘴。
飲食習慣:魚類。
外貌特徵:嘴部細長。
瀕危程度:★★★
由中國北方飛來過冬的蒼鷺,是一種較為常見冬候鳥,可在內陸的水邊或是離水邊略遠的草地上發現牠的蹤影。通常築巢於林木的頂端,但有些地方的蒼鷺卻是在地上築巢。
出沒地方:米埔、塱原、后海灣、尖鼻嘴。
飲食習慣:喜食魚類、蛙類及昆蟲。
外貌特徵:有着十分細長的頸部與雙足。
瀕危程度:★★★
冬候鳥之一,由中國北方飛往俄羅斯,途經香港過冬,多在米埔一帶進食休息後再出發。
出沒地方:米埔、塱原、后海灣、尖鼻嘴。
飲食習慣:以魚蝦為主。
外貌特徵:尖長嘴部。
瀕危程度:★★★
是香港繁殖土生土長的留鳥之一,所以比較常見,通常在碼頭一帶都會發現牠們蹤迹,好多人以為看到小白鷺,就以為海邊一帶一定適合牠們生存,其實又係另一個美麗的誤會,小白鷺同樣以適應力強見稱。
出沒地方:如米埔、各大小碼頭。
飲食習慣:以魚蝦為主。
外貌特徵:全身雪白,嘴、腳黑色,腳及頸部很長。在繁殖季到來之時,頭、胸會長出飾羽。
瀕危程度:★★★
能夠成為米埔標誌,當然有牠獨特之處。但牠亦同時遇到普通翠鳥問題,就是城市發展過促,令到牠們生存範圍日益減少。
出沒地方:米埔、塱原、后海灣、尖鼻嘴。
飲食習慣:以魚蝦為主。
外貌特徵:身帶斑點。
瀕危程度:★★
以往一直是在香港繁殖,更加是香港留鳥一種,但已經好多年沒有在香港出現,相信由於香港環境不再適合牠們生長,已經轉去其他地方繁殖。
出沒地方:如米埔。
飲食習慣:以魚蝦為主。
外貌特徵:體色以茶褐色為主,在繁殖季節,牠們的眼眶會變得鮮黃色、眼下帶有一條黑帶,圍着頸部會有黑圈。
如果你是初級觀鳥人士,各個不同區域公園,均能夠觀賞得到雀鳥。例如香港及九龍公園可見卑鳥、斑鳩、木京鳥;彭福公園則較多白鷺。當然如果你想看多點不同野生鳥類,米埔依然是不容錯過的選擇。
其實為了支持保護本港僅有濕地自然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早在1983年便開始舉辦「香港觀鳥大賽」,用籌得款項去購買米埔一帶基圍地,以保存自然生態環境。
而今年比賽已舉行,比賽規則非常簡單,每隊觀鳥隊人數為4人,在24小時內,在香港任何角落,盡量去發掘野生雀鳥,發現方法可以是看見,或者聽見。
分秒必爭
由米埔自然基金會職員組成的「百鳥隊」,由有八年參賽經驗Samson帶領,只見他們一隊人無論去到山頂,抑或九龍公園都能夠迅速在樹下、池塘邊,甚至燈柱發現要找的雀鳥品種,尤其在九龍公園一帶,他們甚至能講出哪一種雀鳥,在哪一個時候出現,不知道的,還以為所有雀鳥都是他們養熟。隊長Samson笑着講出原因:「其實我哋咁清楚的雀仔出沒位置,因為我哋早一個禮拜,已經係做Research時候留意佢哋,所以一嚟到就中,其實一啲都唔奇。」
最後「百鳥隊」共找到108隻野生雀鳥,與冠軍選手隊及流浪隊148隻,仍有一段距離。但正如「百鳥隊」隊員所講,這個活動最主要是希望多點人關心保護野生環境,拯救瀕臨絕種動物,勝敗反而唔係大問題,因為每年都有一次比賽,下年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