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同時空、不同人物,面對不同的局限。在夏鼎基、彭勵治……曾蔭權之後,梁錦松也要克服他個人面對的內憂外患;眼前的是外圍經濟未明朗、內部社會各界訴求不絕,以及《基本法》對平衡預算的要求,還有財政赤字和立法會內的眾多反對黨。
梁錦松首份財政預算案估計,2001/02年綜合赤字656億元,本年3月31日財政儲備結餘3,698億元,約等於政府十九個月的開支。雖然他以2006/07年度綜合帳目、經營帳目恢復收支平衡為目標,但在地產和投資前景未見明朗的前提下,最終能否達目標,也是未知之數。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指出,「未來數年香港經濟不會大幅改善,如果五年後仍有少量財赤,並不意外。」
事實上,由於香港是外向形經濟,極受外圍環境影響。財政預算案也表明:「世界主要經濟體系,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都出現放緩」,是財赤難於改善的核心問題;而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可能是唯一曙光。
《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特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這又是否財政司的掣肘?城市大學高級專業學院院長兼商學院教授何炘基指出,歷任所有財政司都要面對壓力,《基本法》並非為特區財政司司長增加掣肘。雷鼎鳴更認為,「這政策只是希望用法律,避免政府過分干預現時自由的經濟」。但願北京真的這樣想。
在上述不容輕視的惡劣環境下,梁錦松仍要面對內部的政治壓力,社會上有要求增加各種福利的聲音,還有愈趨極端的立法會。雷鼎鳴認為,香港政治制度存在缺憾,原來為制衡行政力量的立法會,為要爭取選票,往往在審批政策時,犧牲香港長遠利益,出現道德風險,使部分合乎香港利益的政策受到極大阻力。
城市大學高級專業學院院長兼商學院教授何炘基更認為,政黨背景的議員在95年冒起,形同在野黨,故難免會出現「拚命衝擊政府」的情況,成為政府政策包括財政預算案通過的重大障礙。
困難重重,學者們只希望,財政司司長能夠努力,以非徵收新稅項的方式,把現時政府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22%的比例,降低於20%,把香港變回小政府。何炘基更希望,新財政司司長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