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的東京頗為熱鬧,世界盃例會召開,國際足聯官員、幾十個國家的大牌教練都在這裏相聚。病情剛剛好轉的米路也和中國足協官員一起出席了會議,而我是國內唯一一個經過千辛萬苦拿到簽證、趕到東京採訪的記者。
2000年採訪亞洲盃就曾有種感覺,中國足球離外面的世界太遠了。我們的官員、隊員全都縮在自己的酒店裏,由於語言的障礙、也源於性格上的原因,我們很少主動去和別人交流。亞足聯官員、足壇名流們下榻的鳳凰酒店從不見中國人的身影,而韓國隊領隊、日本足協官員卻和那些人談笑風生。兩年後的現在情形依舊,國際足聯的晚宴上,各國主教練、官員在人群中穿梭,游刃有餘,而我們的官員卻只能圍在自己的桌子旁呆坐,彷彿進入了陌生人的世界。當外國記者想採訪中國代表團的團長時,全都跑到我這裏諮詢,而我只能尷尬地回答:「你們必須找外事部門的官員」。因為只有她一個人懂得英語。
唯一的例外是世界盃的常客米路,雖然知名教練雲集,但他無疑是最有人緣的一個。每個記者都願意採訪他,因為從來不會遭到拒絕。無論是國際足聯的大小官員,還是各國主教練,甚至一些國家的足協工作人員,老米都很熟識,他用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法語、英語不停地和他們打着招呼,這些人一見米路,也都「無奈」地笑着說,「博拉,你怎麼又來了!」
甚麼時候我們的官員都能像米路那樣,用流利的外語、親切的態度和形形式式的足壇人打交道,到了那一天,中國才算真正地融入了世界足球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