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專訪是分析員一項主要的工作,筆者更認為是最有趣味的一環,雖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中亦有害群之馬,但整體而言多數在本身行業有一定成就,對行業情況熟悉之餘也有見解。當然多數是賣花讚花香,不過有經驗的聽者,一定不會照單全收。
最近筆者因為事忙,錯過了一次訪問,聽同事轉述,當中有不少很有趣的地方,令筆者很後悔沒有赴會。那間公司前幾年參與了不少國內投資的項目,筆者同事問整體成績如何,公司的財務總監很公式地答是有贏有輸,那知公司的主席是一位毫不掩飾的真君子,即時糾正了他同事的說法,其實是每一個項目都輸。
而公司早前是將一些在中國合資項目的股權售回給中方,筆者同事又問何以有如此安排,答案十分精警,真實情況不是公司要將股權售回給中方,而是中方夥伴要公司將股權出讓,整件事的主動權完全在中方。一些政策上的變動,成了中方夥伴的理據,而公司亦沒有選擇餘地。
這個投資的情況,變成了等如港方借錢給中方發展,而項目的保證回報,就是利息收益,可是當情況好轉項目成熟,卻已不能享受收成。
當然亦有不少人在國內投資大有所獲,但這個案例反映出國內營商文化是很特殊。投資者聽見中國概念就很有憧憬,實際上到管理層落手落腳北上,所遇的困難可以很大,這個市場的潛力是大,但很應該對在國內發展的項目有一些戒心,不宜理所當然人云亦云地看好。
中國營商文化是不少商學院都有的科目,「關係」則是其中一個主要的課題,很多公司亦很強調「關係」。筆者未見過東方海外(316)的管理層,但忽然有一聯想,有「關係」有國內投資又有復甦概念,是否應要有一些溢價?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