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積極不干預到不積極干預

從積極不干預到不積極干預

【本報訊】梁錦松首份財政預算案昨天揭盅,為香港公共財政的理財哲學寫下新的一頁,這位原來是銀行家的財政司司長在堅持自由經濟理念之餘,更凸顯政府主動的角色,扭轉近半個世紀以來,把「積極不干預政策」奉為金科玉律的做法,香港經濟在回歸後五年經歷滄桑,人事更替後,政府角色勢將出現根本的變化。 記者:丘倩瑜

城市大學高級專業學院院長兼商學院教授何炘基說:「財政司預算案明確指出,『在私營機構未能對一些符合香港整體經濟利益的項目作出投資時,政府可考慮推動』,是預留伏筆,讓政府日後有空間干預市場,是要配套上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的做法。」何炘基又指曾蔭權在任時參與迪士尼項目,某程度上已違反「積極不干預」的原則,新預算案顯示梁錦松希望特區政府成為「有為的積極的」政府。
香港經濟學者普遍不認同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的活動,但對政府應否堅持絕對不干預則有很大分歧,而指積極不干預政策過時的說法,早在十年前,當時剛上任六個月的財政司麥高樂在《南華早報》發表文章時已指出。他認為,「積極不干預主義已走完其歷史路程」。不過,這種說法隨着其首份財政預算案面世後,便不了了之。之後,雖然曾蔭權在1998年救市時,被輿論批評為違反不干預政策,但曾蔭權並未承認,反而強調堅持市場經濟。

「積極不干預」源自郭伯偉
過去近半個世紀的財政司都信奉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可說源自郭伯偉。不少評論者認為,郭伯偉(1961-1971)在任期間,結束過去自由放任方針,以積極不干預(positivenon-intervention)的理論作為指引。
然而,正式確立「積極不干預政策」為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的南針,為香港公共理財的機制奠下基礎,是其下一任的財政司夏鼎基。
夏鼎基(1971-1981)是少數接受學院經濟學訓練的財政司之一,師承倡議自由市場論的經濟大師庇古(A.G.Pigou)。差點兒完成劍橋大學英皇學院的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他認為,經濟應由市場調節,政府干預市場運作只帶來難以扭轉的困境,所以當年工業界雖然要求政府撥出廉價土地扶助工業發展,夏鼎基始終堅持原則,不肯讓步。
他又主張節制政府公共開支增長,強調要量入為出,尤其在經濟衰退之時,因為不能靠大量花費走出衰退,政府收入比預期少時,開支必須收縮。因此在1974-75年,石油危機禍及全球經濟,香港製造業和出口也大受打擊,夏鼎基決定遏止政府開支增長。當年他削減2.9億元的基建費,連微不足道的政府換車計劃也擱置。

夏鼎基落實政策規範政府
九八年政府動用外滙儲備救市後,《壹週刊》在1999年報道夏鼎基的看法時指出,夏鼎基仍相信他在過往財政預算案中不斷重複的理財指引,雖不是靈丹妙藥,但有助於規範政府的財政政策。
夏鼎基之後多任財政司彭勵治、翟克誠、麥高樂,雖然性格各有不同,面對的社會經濟環境也不盡相同,其政策都圍繞積極不干預,並且將經營帳盈餘與非經常開支掛鈎。

學者讚是香港成功之道
至於港府是否應該脫離「積極不干預」政策的局限?何炘基認為,這政策是香港成功之道。雷鼎鳴更抨擊香港過去五年經濟「搞唔掂」,就是因為脫離自由經濟的政府。何炘基認為,新執政者可能希望能在自己的地方做個有為的政府,傾向參與公共事務,甚至歪曲公共理財原則,這都可能是新財政司司長需要面對的壓力。
梁錦松昨天提到新經濟下政府的角色時,開宗明義說:「我是忠實的市場經濟擁護者,我贊成以市場主導發展經濟」,但又指出,並不同意「香港作為一個自由經濟體系,政府應該甚麼也不做,消極地退出經濟領域」的想法。
到底梁錦松是自相矛盾,還是換酒不換瓶;標舉市場主導,實則事事有為,很快就會有答案。

梁錦松: 「這希望亦是建基於祖國的強大和繁榮昌盛。九七回歸之後,我們不再被歷史原因分隔在祖國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