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在北京接受第二屆行政長官的委任。總理朱鎔基說,香港第二屆行政長官的產生過程,符合基本法和有關選舉法律的規定,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得到了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
產生過程確實符合香港自定的特首選舉條例,但並不符合基本法,因為基本法是規定須「經一人一票無記名投票選出」的,這次選舉沒有經過這個過程。「公開」倒是真的,連實際誰投票(即提名)都公開了。至於公平、公正及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嘛,不說也罷,因為已是人所共知的謊言。
董建華在北京,發表被委任的感言,他說:「此時此刻,我感到無限光榮,更加知道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個重大責任。」
董建華的話,聽來也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香港市民不會覺得有甚麼意義。因為以過去五年的執政來說,你說他是成功呢,還是失敗呢?多數市民會認為他是失敗,但他說是成功——「成功地落實一國兩制」。五年後,不管市民如何評價,董仍然可以說他的執政是成功的,因為他「只許成功」,也會「自許成功」。
講到過去五年落實一國兩制的「成功」,筆者就想到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前主任江素惠告訴筆者的一件事。她在馬英九訪港後不久,參加香港日本人協會的餐會,餐會由董建華發表演講,在演講後的答問中,江素惠提出了馬英九在香港提到的台北、上海、香港舉行「三城論壇」的問題,問董建華是否支持這個構想。董的回答是「只要有利於統一的事情,我絕對支持。」
過了不久,香港總商會舉行餐會,邀請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徐匡迪演講。江素惠以同樣的問題問徐匡迪,徐的回答是:「這是非常好的議題,對推動三個城市的交流與發展有幫助,我非常樂意推動。論壇最好在香港召開,但我不是香港領導人,不能代替香港作承諾。」
兩個回答一比較,就發現香港特首比上海市長「政治化」。換句話說,董在意識形態上比大陸當政者更「左」,更傾向「一國」、傾向大陸那一制。試想,如果來香港參加「三城論壇」就是為了促進「統一」,台北方面還敢來嗎?政治化、左,實際上對統一都是不利的。
董建華任內熱情接待馬英九,對高雄市長謝長廷的來訪則予以拒絕,只因謝是民進黨人。反而福建省廈門市倒邀請謝長廷去訪問。
董這種比大陸幹部更左的意識形態,使中共寧可將海協會的分會設在澳門,也不設在香港。因為董的做法會妨礙兩岸的交流,實際上也絕對不利於「統一」。過去五年董是成功維護香港這一制呢,還是成功維護大陸那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