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今日開幕,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任滿後是否退休再度引起關注。而廣州《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周刊昨日披露,三峽工程的回報率可能很不理想,而且資金不足的情況嚴重。北京的觀察家認為,此時對三峽工程提出質疑,矛頭應是指向李鵬,顯示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已呈白熱化。
在南方日報集團出版的《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頭版發表的長文,題為《三峽工程資金流調查》。文章質疑擬於明年上市的三峽工程總公司的財務狀況。報道稱,三峽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最近在一次會議上估計,至二○○九年工程竣工時,總投資可控制在一千八百億元人民幣(約一千六百八十億港元)內,但公司財務部的預測認為,由於工程施工期長達十幾年,若計算物價上漲和利息因素,三峽工程的累計投資將達二千零三十九億元人民幣(約一千九百億港元),比當年的預算高出一倍多。
報道指出,陸佑楣承認,截至去年底三峽工程已投資七百六十二億元(約七百一十億港元),其中,來自徵收三峽建設基金等渠道的資本性資金佔百分四十五點六,債務性資金佔百分五十四點四,而且,資本性資金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債務性資金比重逐年上升,因此,三峽公司要急於上市,減少負債比例。
但是,三峽工程的投資回報率問題已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焦點。報道引述三峽總公司屬下葛洲壩電廠的知情人士指出,三峽工程發電後的盈利能力存在嚴重隱憂。報道說,目前大陸水電的出廠價是每度一角五分,火電是二角至三角,核電為六角,單從價格來看,水電佔優,但大陸電網主要由華南、華東、東北等幾大電網構成,電網的經營者與當地電廠的投資者有着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加上地方保護因素,三峽的電力銷售面臨「地方壁壘」。
這篇報道剛巧在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前夕發表,加上早前已有北京傳媒公開指摘李鵬將電力部門變成家族生意,這篇報道的政治含義格外引人關注。台灣《中國時報》引述北京觀察家表示,連串事件顯示,一直不願表態是否在今年秋天中共十六大退出權力核心的李鵬,正面臨黨內極大的迫退壓力,今年已七十四歲的李鵬,很難如願出任國家主席。
廣州《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