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這輕鬆簡單的運動,其實就是對抗初期糖尿病的好方法。近年糖尿病患者年輕化,二十多歲便患此病也不足為奇,原因不外乎營養過剩、運動太少,分解脂肪功能受到考驗,形成糖尿病。不少初患者都長年少郁動,如一下子要做大量劇烈運動,實在難以應付,但糖尿病專科醫生話,只要從行路做起,慢慢培養運動興趣,日子有功可強身健體,甚至毋須食藥病情也可受控制。
記者:梁佩芬
攝影:關文慧
鳴謝:東華東院糖尿病中心顧問醫生蕭成忠醫生
東華東院糖尿病中心顧問醫生蕭成忠稱,除了控制飲食、少糖少肥膩食物外,運動也是令病情好轉絕佳方法,因可促進熱量消耗、增強心肺呼吸功能、幫助血液循環、鬆弛神經、減低血糖及體重,尤對初患者,可靠運動控制糖尿,減少用藥分量。長期病患者其實也需要運動,但不時因併發症而影響腳及眼的功能,要經醫生檢查清楚後才可開始運動。
初患糖尿病的人可從行平路開始,因他們可能身體肥胖或完全缺乏運動,最好由輕巧易控制的開始,行路體力透支不大,又易掌握,最重要是毋須特別地方也可做到,周圍都是運動場。
做運動不是被迫,要成習慣才會做得開心,所以行路最好由自己熟悉的地方開始,如返工地方;最好着對舒服的鞋就方便好多。另外,香港到處有公園、緩跑徑甚至行山徑及郊野公園,方便又毋須舟車勞頓。
方法:輕鬆步行,例如返工撘車落早一兩個站,行多兩個地鐵站才上車,待身體稍為發熱為有效。
建議地點:家居、公司附近公園;乘地鐵或巴士沿線。
方法:約兩星期,當身體逐漸適應運動後,可增加至30分鐘一次;開始時以慢步為主,接着可加快腳步至身體有輕微發熱,可以的話,全程急步30分鐘至流汗為佳。
建議地點:可以是朝早或晚餐休憩過後,到街上急步行走。
方法:練習了兩個月,可考慮向郊野出發,吸收新鮮空氣。初時可選擇行較平坦的家樂徑,上斜路不多,沿路有樹木遮蔽陽光;每次行程約兩至三小時,要準備糧水,如餅乾及生果,禦寒及通爽衣物不可少。
建議地點:金山家樂徑、薄扶林家樂徑、大帽山家樂徑及大尾篤家樂徑,詳情可參考
方法:習慣了行平路及輕微上斜後,可挑戰高難度的行程,但一定要量力而為。行高山或跑步都可訓練心肺功能,也能有效消除脂肪。不過運動量增加,糖尿病人須注意血糖有否急劇下降,最好帶備血糖計、乾糧及藥物,以備不時之需。事前需留意天氣,太冷或太熱都不適合,最好有人陪同,可解悶也能互相扶持。
建議地點:港島徑、鳳凰徑或東坪洲綑邊行。
32歲的Kenneth澳洲出世,返港後於95年發現有糖尿病,屬於家族遺傳一種,五呎四吋高的他居然有34吋腰圍。現在Kenneth午餐後會跑步20分鐘左右;放工到家居附近跑步約20分鐘;周末喜歡與家人一起跑約40分鐘,達至出一身汗為止才回家,他覺得做運動令「心境開朗」,自然減低病情惡化機會。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過高,做運動可有效降低血糖,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年長的患者應先作體格檢查,確定心臟、血壓及呼吸系統能否承受一定的運動量。
2‧運動前先檢查血糖,如血糖高於16mmol/L,應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及行山。
3‧每做30分鐘運動應額外進食10-15H的醣質,以防止血糖突然過低。
香港糖尿聯會
網址:
電話:2723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