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確有轉好迹象。亞洲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亦稍見有起色,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移至歐洲。
事實上,上周歐洲Ifo商業信心調查報告結果,人們對佔歐元區整體GDP約35%的德國的商業前景已有改善,在其帶領之下,希望歐元區經濟能漸入佳境。
然而歐元區核心國失業率持續高企,在在影響消費信心,去年第4季零售額表現未如理想之勢會否延續,當是決策者關注的問題;至於佔歐元區整體GDP約1/3的工業生產環節,因全球需求萎縮受拖累而仍在掙扎中,儘管2月份製造業已見有起色(採購經理指數由1月的46.3上升至48.6),但仍然受壓於「擴縮分界線」的50點中位之下,與美國的54.7比較確是遜色得多。
歐洲決策者早前錯誤估計,歐洲未必會受美國經濟急劇放緩影響,遂未有積極減息加以調度,導致經濟突然逆轉,是造成經濟始終未能超越美國的始作俑者,應付上最大責任。當時本欄已強調,經濟在全球化或一體化的趨勢下,當美國經濟往下陷時,歐洲又豈能獨善其身?過分自信,不作好準備或採取適當行動,是愚昧或無知?
最令投資者感到無奈的是,相信歐洲一眾高官言論而買入歐元之士,到現在還未望見「家鄉」,「溝淡」博反彈又不敢,壯士斷臂又血本無歸,正是不知如何是好!
歐洲未能擺脫被牽着鼻子走,決策者必須作出檢討。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