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我在壬午年正月初一發表於本版的《馬年滬深股市強勢現》中指出,滬深股市春節前後休市長達兩周,「是內地證券市場萌生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所帶來的『胎記』」。其實,就連內地春節普遍放假七日,也是打上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胎記」。按照國家規定,內地春節假期為正月初一至初三合共三日。
然而,由政府規定,實行周末雙休日制度以來,每年都將正月初一至初三前和後的周六、周日雙休日「調」在一起放假而形成長達七日的春節長假。世界各國(地)公眾假期或者約定俗成或者由政府當局明文規定,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也無權規定公眾假期。中國內地企業當然也無權規定公眾假期。但是,政府在調動公眾假期上的自主性,則是市場經濟體制政府所不及的。在香港,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三也是三日法定公眾假期,但是,無論過去的港英政府,還是現在的特別行政區政府都沒有、也不可能以行政指令來調動其他法定公眾假期(如周日)而形成超逾三日的春節長假期。
內地之所以可以由政府以行政指令方式,來調動公眾假期而形成春節長假期,不僅因為內地公眾假期不是由立法來規定,而且因為內地經濟體系尚未完全跟全球經濟體系接軌。
以內地證券市場為例,如果跟全球證券市場完全接軌了,不要說放假兩周,就是放假七日也不會。如果中國內地各行各業都跟外國同行建立起密切的聯繫,內地企業都完全市場化經營,那麼春節放假七日就會帶給他們困難或不便,他們就會要求政府改變。
當然,事情往往有兩面。在內地,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和十月一日國慶節的假期,都照春節一樣處理,於是就誕生一個經濟上的新名詞──「假日經濟」,即春節、五一、十一這三個長假期裏,內地民眾集中消費(包括購物、旅遊和玩樂)而刺激經濟增長。換言之,一個帶有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胎記」的現象,伴隨一個走向市場經濟的現象,二者都是近幾年中國內地的新現象,卻包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辯證法。
這一類本質上存在矛盾的現象並存,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是屢見不鮮的。進步,總是對舊形態的告別,卻又往往是新舊形態的混合。重要的是,仔細區別何謂新、何謂舊。重要的是,明白為何新舊混合。然而,更重要的是,知道繼續發展的方向和可能展現的形態。(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