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震盪療法」處理減薪不可行 - 盧峯

蘋論:「震盪療法」處理減薪不可行 - 盧峯

私營公司近幾年來因增長不前而大力控制成本,並把員工的資歷、經驗當成「負資產」。

在預算案公布前夕,各種各樣的消息、傳聞不絕於耳,其中除了加稅、加費等深受市民關注外,財政司司長是否會提早宣布公務員減薪也非常矚目。這不僅涉及改善財政赤字的問題,更涉及數十萬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僱員的福祉。只可惜公務員是否減薪的討論已變得非常情緒化,有的意見甚至認為公務員薪酬是香港目前困境的根源,這是不正常及不健康的,不僅將導致社會分化加劇,更會加劇社會的不穩定。

大氣候與小氣候
公務員的薪酬是否偏高,從目前勞動力市場的情況看,這是個很難否定的事實,愈是一般及基層的工作,公務員薪酬偏高的情況更明顯,但是,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因為公務員貪得無厭、需索過多導致的。公務員薪酬跟市場脫節是回歸後經濟「大氣候」跟公務員薪酬制度的「小氣候」所形成的。
回歸後的經濟大氣候是甚麼?那就是通縮持續、經濟大幅波動、貧富懸殊加劇。在這情況下,不少私人機構僱員的收入變得不穩定,甚至因行業萎縮被迫轉業以致薪酬下降;相比之下,公務員在過去四年中仍有兩年有輕微加薪,於是公私營機構僱員薪酬便出現了差距。
此外,公務員薪酬制度把年資及經驗都當成正資產,並給予較高的薪酬,故此政府內部的員工年資都很長,例如即將退休的房屋局局長黃星華先生在政府的年資就長達四十年,而類似黃先生這類的資深公務員比比皆是;相反,私營公司近幾年來因增長不前而大力控制成本,並把員工的資歷、經驗當成「負資產」,動輒拿資深員工開刀,愈是年資長、經驗夠的員工愈容易被裁退並要轉職,薪水也因此而大幅降低;這種對資歷、經驗截然不同的評價也是導致公私營機構薪酬差距拉闊的重要原因。

硬性增薪不合理
我們認為,要拉近公務員薪酬跟私人市場的差距,關鍵還是要從改革僵化的薪酬制度及私營化入手;前者可以打破每年不論表現硬性增薪的不合理情況;後者則可以令更多公共服務由非公務員提供,令這些服務的成本及提供服務者的薪酬更能反映勞工市場的轉變。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根本解決公私營機構薪酬失衡的問題,並減少不必要的爭論及糾紛。但若果使用一次過大幅減薪的「震盪療法」(shocktherapy)處理問題,除了將引來無盡的法律及政治糾紛外,更將破壞公務員制度的穩定性,這對香港是絕無好處的。
(圖)公務員與私人機構的薪酬差距愈拉愈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