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中,除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稍遜1月之外,其餘如耐用品定單、新屋銷售、第4季GDP(經修訂後)和反映製造業活動的採購經理指數等數字,無不令人鼓舞,市場對經濟尚未擺脫衰退之疑慮,可謂一掃而空,華爾街股市上周五急升,顯示投資者也按捺不住,管它甚麼會計「醜聞」,無得「炒」慘過大病,「道德」值何價?
更諷刺的是,經濟數據稍為轉好,白宮官員便急不及待向外界大聲疾呼,說經濟衰退幾乎可以肯定已然結束,一切功勞盡歸英明神武的總統喬治布殊去年落實的減稅措施,但卻對去年連番減息、力挽狂瀾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的功勞隻字不提,大「擦」總統大人鞋之餘,對格老之「矮化」,是無心抑或有意?
上周末倫敦《金融時報》著名評論員貝加(GerardBaker)以「是聖人還是戇居佬?」為題,指有人批評格老因對「新經濟」概念過分憧憬,致未有及時加息制止泡沫的發生;而在科網股泡沫爆破後,經濟正加速放緩期間,又沒有採取果斷行動,直至去年初才感覺到「大鑊」,雖然連番減息,可是已「太遲」,結果令美國及全球須付出沉重代價。
報道又指,有人指摘格老在預算盈餘用途上出爾反爾,一「朝」(代)一樣,克林頓時代說用作減國債,布殊上任則說支持減稅而被形容為華盛頓最「機靈」(滑頭)的政治人物之一。又說老布殊92年被克林頓擊敗難圓連任之夢,是格老錯用緊縮貨幣政策令經濟復甦遲緩所致。
記得筆者曾建議格老「急流勇退」。格老肯連任是「偉大」,不是「戇居」,但不是「聖人」!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