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現結構性財赤,入不敷支的情況若不扭轉過來,將侵蝕香港的財政根基,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要解決財赤問題,不外開源節流,在民生困苦加劇的環境下,開源並不容易。在涉及既得利益的情況下,要大規模節流,必然會遇到龐大阻力,更何況當中還涉及政黨的取態,事情便更加複雜。
現時的情況是市民不願政府妄徵新稅,而政府架構臃腫,辦事效率受質疑之際,政府不先行瘦身,相信很難推行新稅制,這是民情,也是民意。
然而,有民意為基礎的政策,亦須小心處理,挾民意硬推政策,只會增加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決心,任何好的策略,都應調劑人情,發明事理,才能動之有成。例如擴闊稅基委員會的態度並不可取,只着重解釋建議之可行性及效益,不會為市民接受。政府應透過不同渠道,向公眾解釋及宣傳結構性財赤延續的後果,並顯示政府解決問題的決心,容許商討的空間只局限於開源節流的形式與進度。
很明顯,政府現時必須向公眾證明其節流的決心及誠意,小規模的節流行動不但對改善財赤起不了作用,反而增加市民的不滿,這點要特別注意。節流並不只限於裁員及減薪,政府若能減少不必要之行政虛耗與浪費,相信每年可節省不少公帑,亦可紓緩財赤的壓力。
投資組合內若有質素很差的股票,最佳的處理方法是把股票沽出,而非希望提高組合內其他股份的回報,來填補表現差股票帶來的損失。政府架構內的低效率及冗員問題亦應以同樣態度處理。當政府節流見成績後,市民才會考慮支持新的稅種及擴闊稅基。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