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僕減薪有理 徵消費稅胡鬧

公僕減薪有理 徵消費稅胡鬧

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兼公共財政小組召集人 何順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布由庫務局局長俞宗怡負責的公共財政政策檢討報告,確定香港已出現結構性財赤。報告預測,二○○二至○三年財赤將高達六百六十億元;而在未來五年,每年都會出現逾四百億元的持續性赤字。
但很可惜,該報告未有清楚說明,結構性財赤和周期性財赤的比重,內容可用性極少。而且報告用的語調負面,看來只為開徵銷售稅和其他新稅項鋪路,包括擴闊稅基諮詢委員會剛大力推薦的商品及服務稅(或稱消費稅或銷售稅)。這兩份報告令廣大市民感到,政府對香港未來經濟和解決財赤缺乏信心,所引起的廣大負面效應,實屬不幸。

只約三成結構性財赤
根據中文大學會計學院公共財政小組(成員:何順文、鄺覺仕、簡符美玉及李兆波)的分析,發現財赤只有約三成多屬結構性,其餘六成多則屬周期性。周期性赤字在經濟好轉時就可以解決,到時香港政府更可以考慮出售政府資產,如地鐵、九鐵、機場等,令投資收益增加。因此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的部分,但這只是小部分,加上龐大財政儲備三千七百多億,政府不用嚇怕市民,也不需要引入會令香港萬劫不復的銷售稅。要解決結構性赤字,除要推出有效的經濟措施和開源有法外,政府必須在不違反服務承諾下,將開支大比例減低才可以達到。以下是小組對○二?○三年度財政預算案的一些建議。

一、減少政府開支
目前政府開支太高,由九七年佔GDP百分之十八,上升至現時的百分之二十三,是結構性財赤的主因。政府首要解決的,是公共開支過大的問題。對民生有重要影響的政府開支(如教育、醫療和福利)都不可以縮減,比較可行的就是削減佔整體開支七成的公務員整體工資,和盡快檢討公務員架構。
本港過去三年累積通縮達百分之十二,但公務員工資的累積增幅卻達百分之五至十一;換言之,公務員工資在經濟逆境下,實際上增加了百分之十七至二十四(這還未計算過去二十多年的通脹調整)。因此,公務員工資實在有調整空間。在持續通縮情況下,當全港市民都要面臨減薪,公務員應與市民共度時艱,削減以往因通脹而調整增加的薪酬部分。就此我們建議:高級公務員減薪百分之五,中、低級公務員減薪百分之三至五,及加快檢討津貼制度,減少一些不合時宜的津貼。我們並非主張公務員最後必須減薪,如檢討公務員架構報告證明公務員工作壓力大,或表現非常好,可另考慮加薪。
公務員人數有再削減的空間。政府必須善用現有人力資源,例如利用加班代替聘請新人,並加速精簡架構,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必須注重成本效益,將小型工程合併,或將工程、服務和管理外判,減低成本。外判工作時必須考慮有否製造本地就業機會和薪金水平是否合理。公營部門收費應盡量按用者自付原則,收回成本。如收回成本後無法與市場競爭,應將有關部門私有化,提高效率,減低公共開支。

二、理順基建投資
適當的基建投資可刺激經濟,創造就業。但過往政府花在基建上的金錢,大部分用作顧問費用、入口原材料,及聘用外勞,只有小部分流入本地,對創造就業成效不大。
我們認為,政府不應單為解決目前財赤而刪減基建支出,對香港市民有長期實際效益的基建(如展覽館、環保及公共衞生設施)應全力進行,沒有長期實效的項目則應避免,以減少負擔昂貴的基建成本。再者,政府要盡量減少利用儲備支持基建,應利用外資,或考慮發行債券。

三、擴闊稅基政策
我們極力反對開徵銷售稅,或透過賭波合法化徵收賭波稅。銷售稅屬累退稅制,低收入家庭的實際稅率,會較高收入家庭為高,違反稅收公平原則。銷售稅將減低市民和遊客的消費意欲,嚴重打擊零售業和旅遊業。另一方面,銷售稅的行政成本高,濫收和逃稅機會大而難以監管。而不論稅率多少,一旦徵收銷售稅,香港將被列入為複雜稅收區。另外,賭波合法化備受爭議,會否製造其他社會問題仍未有定論,不宜實行。但可增加現時賽馬和六合彩的博彩稅率五個百分點。
關注個人和社會發展
在稅收方面,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1)個人免稅額應跟隨通脹或通縮調整;在目前持續通縮情況下,個人免稅額可減約百分之十。將來可繼續減少免稅額,直至達到「全民光榮交稅」的目標(只要稅款不少於一百元)。這可帶來額外稅收約二十億元。
2)對上市公司高層人員行使認股權所獲利益,徵收較高的薪俸稅(如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稅收約為五億。
3)開徵陸路離境稅,每人二十元,稅收約為十億。
4)開徵資產增值稅,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可為庫房帶來三十億收入。絕大部分亞太區國家均有徵收資產增值稅,香港開徵不會對投資構成負面影響,亦不會影響民生。
5)徵收環保稅,實行污染者自付,包括環境及產品污染稅,和堆填區收費等,稅收約共十五億。
以上新徵稅收可共為政府額外帶來約八十億元。過一兩年後,當經濟環境轉好,可考慮調高個人標準稅率及公司利得稅一個百分點,這可為政府增加另一筆龐大收入。再加上縮減政府開支和節省約一百億;賣地及出售其他政府資產收入增加,和外滙投資回報回復正常,本港的赤字應可迎刃而解,完全毋須引入賭波稅或銷售稅。

四、關懷社會民生
為了使社會更健康地發展,政府應該致力解決貧富懸殊帶來的社會問題:
1)檢討福利制度的執行,和調整生果金至合理水平;使它成為所有香港人的保險網。
2)取消首置貸款,多建高水平公屋予中產人土,租金則較一般公屋為高。
3)在廣東省興建優質公屋,減輕中下層香港人住屋負擔。為香港人提供另一類的選擇。
4)將強積金免供款收入增至每月六千元。
5)制訂政策及時間表照顧弱勢社群。
過去幾年,政府和社會花了太多時間討論經濟及財赤問題,其實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個人是否快樂,是不應單看經濟收入這等問題的。家庭、健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地方歸屬感、工作滿足感、文化認同和餘閒生活質素,同樣重要。政府和市民不應過分着重經濟物質方面的考慮,而忽視其他的個人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