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br>創投基金不會做永久大股東

財經專題
創投基金不會做永久大股東

大家買股票時,第一件事會問這間公司是誰做大股東,皆因亞洲股市長久以來由家族企業主導,大股東往往持有股權數十載,投資者會以其管理往績作為投資參考。不過隨着市場國際化,國家或家族企業色彩漸褪,而創業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基金入股,甚至成為大股東。不過,有創投基金界人士認為,香港以致整個亞洲資本市場,基礎未夠健康,投資者又拒絕接受這類由創投基金佔控制股權的企業,最終可能落後於人。 撰文:丘倩瑜

亞洲區內,家族企業主宰經濟命脈的想法相當普遍,但港大上周四公布的一項「家族企業」調查便發現,香港企業其實家族色彩不濃烈,但華平創業投資(WarburgPincus)董事總經理孫強接受本報訪問時,不諱言亞洲股民,包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對創投基金任主要股東的企業都不習慣,一直擔心創投基金會突然將所有股票賣掉,對股價做成壓力。有亞洲資產管理界人士承認,對該類背景的公司興趣相對偏低,因為該類股份長期存在(流通股份)過剩的風險,相對較喜歡有創辦人任大股東的企業。
孫強也承認:「創投基金不會做永久的大股東。」但並不認同因此會對公司股價構成壓力的說法。他解釋創投基金是理性投資者,隨意將大批股份沽售並不符合其利益,因為這會打擊基金在該項目的回報,更減低將未來的投資項目成功上市的機會。

基金積極投資中國
另一方面,他提醒投資者,創投基金過去數年大舉進軍中國,投資額數以億美元計,很可能是中國政府以外第二大資金來源,而這些項目日後多數會在亞洲上市,區內各股市必會競爭,投資者也要學習接受,否則便會成輸家。
他又認為,亞洲資本市場基本因素欠佳,包括缺乏互惠基金和公積金去培育專業投資者、股票流通量差令投機成分高,及上市公司公司管治質素未及大資本市場等,都不利股市健康發展。他說,有創投基金監督的企業,普遍在公司管治質素,如資料披露和標準都較佳,時間可以見證。

寶銘集團(PAMAGroup)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裁張亮航對此深表認同。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也指出,香港股市既缺深度,又欠闊度。深度指股份流通量,若偏低會令股價大幅波動;闊度為投資產品的品種,若太局限則難以滿足國際級投資者。

美3公司與創投有關
對於創投基金在亞洲股市扮演的角色,他表示,創投或直接投資基金的投資模式,經多年演變後,已從小規模投資,轉為入股作企業的控權股東,部分難免會透過上市方式退出。然而,考慮到投資者對此類股份缺乏認識,亞洲近8至10年股市波動太大,影響上市回報,故傾向透過策略出售股權,退出投資項目。
其實,私人投資基金在歐美並不新鮮,以美國為例,90年上市的公司,約三分一具創投基金背景,單是1995至2000年便有逾千家。隨着全球一體化,創投基金亦流入區內。

去年2730億流入亞洲
根據ThomsonFinancial?VentureEconomics資料顯示,單是2001年,便有350億美元的創投基金流入亞太區。這將成為亞洲資本市場的新潮流,並可能改變國家、富豪背景股份主導的現況。亞洲投資者應盡早作出部署,迎接新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