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輪ABC:以小博大樓花Call輪同一理

窩輪ABC:以小博大樓花Call輪同一理

究竟甚麼是認股證(或俗稱「窩輪」)?簡單來說,認股證讓持有人在未來一個固定時間內,可以以特定價格買賣相關資產(例如股票)。基本上,認股證分為「認購證」(Call)及「認沽證」(Put)兩種。認購證讓投資者在股價上升中獲利;認沽證則讓投資者在股價下跌中獲利。
其實,要掌握認股證背後的原理並非十分困難,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亦會經常接觸到很多十分類似的事例,這對於投資者明白認股證的定義有很大的幫助。
相信很多讀者或他們的朋友家人都有買樓置業的經驗。其實,在香港這彈丸之地,買樓置業已成為很多人一生奮鬥的目標。近年來,很多買家傾向購買一些正在興建或仍未動工的「樓花」,特別集中於某些具有升值潛力的區域。
雖然買樓的決定往往費時,但「拍板」的過程則十分簡單,買家只須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協議以買入價購買在特定日子(如半年後)落成的單位。在簽約當日,他只須先繳付一部分的定金(通常可以少於10%),然後再向銀行申請安排按揭貸款,在以後按月供款便可。

買輪投降毋須「上身」
當然,假若買入後一個月,樓價不斷向上攀升,以致該單位最新造價遠高於最初買入價,買家便可選擇以市價將單位沽出,賺取中間差額。試想想,在這槓桿效應非常大的投資遊戲中,買家只是付出有限的金錢(即首期加上一些每月供款),便可以完全擁有這單位,並有權利在市況利好下將單位沽出獲利。這概念正與認購證(Call)的定義類同,而最初付出的首期定金就等同於認購證價格。
相反,在市況逆轉的情況下,這買樓例子與買入認購證的結局便有所不同。在97年以高位買入樓花的業主,即使因樓價突然大幅下挫而決定「撻定」,寧願損失首期及已付出的供款,但當中仍有很多買家繼續被地產發展商追討賠償差價。相對而言,認股證持有人在最差的情況下,只會損失已付出的投資金額,而不需再承擔其他責任。
總括來說,認購證賦予持有人擁有在未來一個固定時間以特定價格(稱為「行使價」)購買該相關股票的權利,倘若正股股價不斷向上攀升,認股證的價格亦會跟隨,最終投資者可以沽出股證而賺取正股股價及行使價的差額。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