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語:解決財赤須對症下藥

投資新語:解決財赤須對症下藥

近來讀者在翻開報章或扭開電視機時,都會留意到市場對今個星期公布的新一個財政年度預算案充滿疑慮,主要是因為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經濟收縮下所產生的高失業率,以及尋找刺激經濟的方案外,還要面對一個影響更嚴峻的問題,就是結構性的財赤問題。
現任及上任財政司司長及各司級的政府官員,都未有面對過這樣的經濟問題,要改善財赤理論上可以從兩個方向着手,首先是增加稅收,不過這樣做會令到本已萎縮的經濟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就是要緊縮政府開支,不過這種做法則與現時刺激經濟方案有所牴觸,亦非上策。所以要妥善地解決這個結構性財赤問題殊不容易。
從一間上市公司的角度來看,出現結構性財赤就相當於現有業務中所帶來的收益,不足以支付正常營運中所涉及的開支而產生的虧損,即是說虧損並非是因某個特殊項目所帶來的。由於該種虧損是會持續性地出現,因此問題可能並非單靠改善營運方法或削減開支便可以解決,而是往往需要作出業務轉型,從而為企業帶來新的收益來源。
不過企業在進行轉型時,亦不可以單單跟隨外圍走勢,而忽略了本身的強處及弱點。從過去網絡股的經驗來看,很多企業本身欠缺先決條件,仍在一時意氣下胡亂轉型至互聯網及電子商貿等業務,結果在兩年後的今天,很多企業仍然繼續原地踏步,有部分公司更因為把原有的財政儲備用完,面對隨時被清盤的命運,相信這種情況是小股東最不願見到的。

胡亂投資浪費資源
因此,各主要官員在為本港650萬名「股東」的將來而制訂政策時,應要先明白香港本身的強處及弱點,並對症下藥,而非為要解決即時的問題,而在毫無計劃下胡亂作出基建投資,浪費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資源。
另外,我們亦應以日本過去10年的經驗引以為鑑,否則不單止無法令到嚴重受創的經濟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反而會把香港650萬市民推向萬劫不復的地步。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