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篷 - 鍾偉民

大天篷 - 鍾偉民

聽說,西九龍就會有個玻璃大天篷,天篷裏,是世界最大的綜合藝術館。二○○八年,這東西就會成為香港的新地標;然後,世人都會來朝拜,像朝拜巴黎的龐比度、倫敦的TATE一樣。蓋天篷,得花二百四十億,但「藝術」吸引人,預計每年進帳二百五十億,一百年後,光是這筆「進帳」,就可以建港救港了。想得真美!
在海濱蓋座不見天日的「文化中心」,就以為有文化了;搞個「藝術發展局」,就以為藝術可以發展起來了。十年來,投入公帑以億計,但文學呢?文化呢?藝術呢?有沒有提高了一點點?這一點點,在哪裏?有沒有一首詩、一幅畫、一齣劇,是億萬公帑「培育」出來的?
文化藝術要能發展,對文化和藝術,對從事文化和藝術的人,民間,必須有普遍的熱愛和尊重;長期「熱愛」和「尊重」,才能培養出「品味」和「格調」;有品味、有格調的人多了,多得很,才會水到渠成,成為「藝術之都」。
巴黎的龐比度,倫敦的TATE,好比兩本大畫冊;民間畫作多而美,才需要有展示這些畫作的大畫冊;我們本末倒置,好大喜功,弄一張世界最大的畫布,讓人在上面塗鴉,或者租些藝術品來當紙鎮,就以為「藝術」在這裏生根了。
好多年前,聽到龐比度門外傳來貝多芬的《歡樂頌》,恍如天籟,原來有個阿根廷人在吹一個黏土造的小葫蘆;阿根廷人製造這種樂器,吹奏這種樂器,售賣這種樂器;製造、吹奏、售賣,是他的生活,為了生活,他美化了龐比度,美化了這個世界。
糟蹋在「藝術」上的公帑太多太多了,還是用在教育上,教育大家學習尊重藝術,告訴只會在地鐵讀馬經的巿民:倫敦人會在地鐵裏讀電話簿一樣厚的文學作品;巴黎的地鐵,是有人拉小提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