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創業板應以Nasdaq為師

平心而論:創業板應以Nasdaq為師

2001年對各行各業是非常艱辛的一年,證券業也不例外,香港去年股票成交量大倒退,每天平均只有60億元。氣氛淡靜,日子艱難自不待言,可幸新公司上市比較活躍,替死氣沉沉的市場帶來一點生氣,也能在艱難環境中替新企業上市集資發展。去年共有88家公司上市,其中在創業板上市佔57家,較2000年多了10家。從上市數目看,成立不足3年的創業板能在全球市況低沉時仍然保持很好的勢頭,實在難得。創業板的成功事實上帶給了香港證券業新的機遇和格局,其影響有兩方面。

兼收並蓄邁向多元化
其一是香港證券市場自97年金融風暴後,一向以地產為主的經濟格局遭到沉重打擊,據估計,當時與地產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上市公司市值佔總市值的60%。由於地產不振,百業凋零,與地產掛上邊的企業盈利都好不到哪裏去,在此情況下,股民哪有興趣去投資那些沉悶兼乏憧憬的股票(佔市場大部分),這是大市交投萎縮的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因為香港人缺乏資金,不信看看銀行存款不斷上升便知道;也不是貪圖銀行高息才存錢,因為現在銀行利息近乎零,他們反而把興趣轉到新上市公司去。
在芸芸新股中,有很多是以國內業務為主,而國內經濟增長為全球之冠,所以新上市公司會佔宏觀經濟之利,而且能夠成功上市的企業大多代表現時具高增長潛力的行業,例如生化科技、醫藥、軟件、環保等,這些都被視為有前途的企業,所以上市沒有太大困難,而新股也得到踴躍認購。

其二是現在適逢中國成功加入世貿,國內各行各業依次序開放,其中尤以民營企業發展最快,經營也最靈活。在面對國內外發展機遇,它們亟需資金和管理知識,能夠成為上市公司是最快解決以上兩項困難的途徑。但國內等待申請上市公司數以千計,不知等到何年何月,有鑑於此,國內政策也鼓勵國內公司到海外上市。香港作為具有一國兩制身分的國際金融中心,最能吸引國內各行各業到來上市集資,結果,除不斷豐富了本港股市的多元化和數量化,亦加速淡化以地產為主的股市格局。

先求數量再講高質素
去年在香港上市公司的數目僅次於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因為香港市場上市活動活躍,所以除國內公司外,其他地方如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也開始有公司來港上市,相信這是一個新的趨勢。而香港交易所(388)相信也會本着有容乃大的營商精神、抓緊機會,來港上市的公司只要合乎上市資格,便會有效率地讓它們盡快上市。作為一個新的股票市場板塊,創業板首要的工作是有秩序地增加上市公司數量,令創業板盡快達到所謂CriticalMass,屆時便會有成行成市之勢,各種企業可以並存發展,到時自然會吸引本地和世界各地投資者進來。所以,創業板一定先求量(當然要合上市資格),然後再求高質素,如果創立初期便把門檻築得高高,掛牌的公司零星落索,根本不成股市,這樣的股市要來何用。
試想想,如果納斯達克(Nasdaq)在60年代初創時便把門檻築到跟紐約交易所一樣,何來今日能擁有6000家公司掛牌的局面。就因為納斯達克有足夠的量(上市公司數目),所以才能產生今日足以領導全球的龍頭企業如微軟、英特爾、甲骨文、Genetech等。展望未來,創業板的路向是任重而道遠。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