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香港一九九七年易手後不久,樓房價格在地產商壟斷下急升,只是一場金融風暴轉眼間橫掃亞洲,香港樓價塌了。無數借錢巨萬買個空中樓閣的市民頓成苦業主,欠下地產商、銀行的債一輩子都未必還得了。
有些苦業主要壯士解腕:賠了定金等等算了。但地產商不答應。他們拿着賣契約告上法庭,說香港要成功,就要尊重契約精神。
但有一種精神是他們不認識的。
宋朝《梁谿漫志》卷四載:蘇東坡晚年在陽羨買房子,業主索價五百緡錢,「坡傾囊僅能償之」,隨即擇吉準備搬遷。有一天,東坡夜遊,偶然聽到路旁廬舍傳出哭聲。他聽了一會,推門進去,見一老嫗在哭,就細問原因。那老嫗訴說兒子不肖賣了祖居:「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那舊居原來就是東坡新買的房子。東坡想了想,勸那老嫗不用難過,馬上「命取屋券,對嫗焚之」,着那不肖子迎母親回舊居,也不索還那五百緡錢,從此借顧塘橋孫氏居棲身,最後在貧病中辭世。
蘇東坡燒房契的精神,富可敵國的香港地產商自然沒有。這就是古人所說為富、為仁的分別。
而香港董建華政府還不斷誘導市民跟那些地產商簽約,買樓賣身。由一九九八年十月董建華公言「我和兒女說現在可以買樓」開始,他們為地產商的福祉費盡心思。可是香港經濟欲升還跌,樓價也是一樣。幾年來苦業主於是不斷增加。今年一月二十三日,署理房屋局長鍾麗幗回應批評時說:「政府高層從來沒有慫恿市民買樓。」她不愧是政府高層人物。
春秋時,齊桓公見國民不少都欠高利貸,就採納大臣管仲計策,召見放債人,要他們獻上美錦做賀禮,美錦價格因此大升。到了會面那天,桓公先稱許他們借錢幫助貧民,跟着說願出宮中美錦代還欠款:「寡人有鐻枝蘭鼓……願以為吾貧萌決其子息之數,使無券契之責。」那些放債人沒辦法,惟有拜受,全國貧民的債務就這樣一筆勾銷了。國民感德,都努力耕作,奠定了桓公的霸業(《管子.輕重了》)。
今天,我們沒有齊桓公,也沒有蘇東坡。我們只見香港官商惟恐市民無券契之責,只見新中國主席江澤民和董建華、李嘉誠等親切握手,盛讚他們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