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政府公布檢討十一間公營機構高層人員的薪酬水平後,當局昨再公布第二階段受檢討的二十二間政府資助機構名單,檢討該批資助機構最高三個職級高層人員的薪酬水平。若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薪酬偏高,有關高層人員薪酬在續約或新聘用時需作調整,副行政署署長張瓊瑤表示,期望新措施可在年底前落實。 記者:王惠芳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出,市民一直感到公營及政府資助機構是最不受規管的獨立王國,特首董建華趁現時向他們「開刀」,旨在短期內揚名立萬。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認為,政府資助機構一向予人臃腫及薪酬偏高的感覺,當局應一併同時檢討薪酬水平及架構。
港府昨公布要深入檢討的二十二間政府資助機構名單,主要包括近日備受爭議的康體發展局及醫院管理局等(見表),副行政署署長張瓊瑤向記者解釋,當局之所以由原先超過三百間法定及資助機構,確認二十二間資助機構要作檢討,主要是有關機構的開支,一半以上來自公帑,而機構的行政人員是外聘而非借調公務員;其他絕大部分機構則未符以上條件,她強調並非當局認定此二十二間機構有問題才檢討。
至於檢討的內容,張瓊瑤表示,主要檢討二十二間資助機構最高三層行政人員的薪酬水平,是否偏離公務員水平。她指出,由於資助機構高層員工的薪酬計算,是將同級公務員薪酬及其福利折算為金額計算,因此有必要作一重新檢討。而資助機構的職能及架構是否臃腫的問題,她不排除會由相關的政策局按需要一併作出檢討。
她強調,政府定尊重聘用合約,故檢討結果不論是資助機構高層薪酬偏高或過低,都不會影響現時的合約;至於年底落實的新指引,只會影響新聘或續聘人員,而當局亦無意影響資助機構的日常運作。
此外,曾蔭權繼一月公布檢討九間公營機構近百高層人員薪酬水平,是否與私人市場脫節,當局昨公布檢討範圍多增兩間,包括香港科技園公司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