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落車:置地73年首發輪200元升至1萬元

上車落車:置地73年首發輪200元升至1萬元

認股證市場翻生,新推出的Call輪與Put輪,超過250隻。Call輪與Put輪都不涉有關上市公司發行新股。「公司輪」則由上市公司發行,到期獲得行使時,公司的股數便會增加。
本港股市史上,第1隻認股證是置地公司(已遷冊到新加坡上市)所發行,時為1973年。近30年前舊事,資料難尋,本文所述數字憑記憶,容有出入;若有大出入,尚祈高明賜教。

恒指百五變地底泥
置地在73年發行「債股」(LoanStock),分為「純債券」及「認股證」兩部分,獨立買賣。每張債券票面值6400元(當時1千美元),屆滿時置地照票面值贖回;所拆出的股證,持有人可在到期時按每股11.60元(記憶)認購新股552股,即付出6400元。
置地的設計是,發行債券後,在屆滿之時,需要付出現金贖回債券,但股證持有人行使認股權利,亦要付出現金認購,置地實際最後並無現金支出。這種安排的好處,是息票毋須定得太高,因為有「甜品」股證奉贈。
上述資料似乎令人頭昏腦脹。簡言之,置地股證:1行使價11.60元,發行時正股市價相若;280年代初期(記不起是80或81年)屆滿;3每張股證代表有權認購552股。
75年初,恒指跌至150點,置地股價低至4元左右(73年3月最高50-60元,本來是數百元,置地1送5紅股),置地股證跌至200元左右──每張200元,即控制每股正股只需0.36元(200元除以552股),溢價200%,槓桿率約10倍。

何鴻燊玩「無限期」
80年代初期,置地股證屆滿,適逢股市狂升,置地股價由75年初起計急升數倍,置地股證由上市初期1700元升上1萬大元,由75年初起計狂升近50倍,期內恒指升幅約10倍,股證充分發揮槓桿效應。
80年代中期以後,財技專家將股證的花款「發揚光大」。經典之作有:
(1)羅旭瑞擁有1家名為國泰城市(現已換殼再換殼)的小型上市公司,大送股證,1股送16份(兩種年期每年期8份),有人托高正股,派發股證,最後當然是炒股證者遍地屍骸。
(2)李明治的聯合系公司,推出「輪中輪」,即行使股證者可獲再送認股證。
(3)何鴻燊的信德集團(242),發行無年期的股證(後來改為2047年到期,最後被當局下令「搞掂」)。由於太混亂,交易所最後限制最長年期,股證所代表的股數,亦不得超過現有股數20%,所以現在最大送股證的比例是「5送1」。
●置地股證曾令人發達,下周六談1隻有可能暴升數十倍的股證(機會當然非常非常小)。
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