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長制將壓低公僕

部長制將壓低公僕

【本報訊】董建華成功爭取連任後,政界與學術界人士分析,他會趕在首兩年內完成改革,當中以推行具革命性的「港式部長制」,正式確立以董建華為核心的管治班子,將權力高度集中於董內閣;但部長制同時會衝擊一直維繫本港施政命脈的文官體系;亦會加深行政立法關係的對峙,董建華透過部長與民選立法會議員競逐民望,以加強市民對政策的支持度。

商界不熱衷出任部長
董建華競逐連任期間,開宗明義表示會改革政府架構,篤定七月落實部長制。
綜合官場及政界消息人士透露,董建華已定下部長人選十至十一人,除三司外,尚有七至八位部長(見圖),公務員及商界人士各佔一半,官場中大熱人選包括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衞生福利局長楊永強、教育統籌局長羅范椒芬、前高官蕭炯柱等,而董建華亦積極向商界羅致人才,惟不少商界人士都感到出任部長是「高風險」工作,且壽命只有五年,故政界預料董建華最後只能向行政會議尋覓部長人選。
嶺南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彭廣相信今後五年會出現革命性轉變,政治架構會完全改變《基本法》的設計,因部長制在社會上建立了問責文化,並將公務員壓下去。
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指出,推行部長制後,公務員需將決策權拱手讓予部長,由決策者轉為政策的執行者;若部分高官心態上未能調節,便會出現文官抵制部長的情況,但他相信部長與公務員最後都要互為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