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訪華對台新信息

布殊訪華對台新信息

台灣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 邵宗海

就美國總統布殊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二月二十一日會晤之後的記者會而言,雖然對台灣問題有一定程度的提及,也顯見是雙方會晤的重心核心問題,不過在布殊與江澤民各自在記者會上所提出來的立場看法裏,還是屬於「舊話重提」或是「各說各話」的現象。
再就布殊在清華大學的演講與答問表現來看,對於台灣問題的掌握,顯見勝於前一天記者會的模糊做法,面對廣大愛國主義情緒強烈學生的質問,布殊仍然勇於表達美國對遵守台灣關係法的立場,也發表對兩岸建立對話以及和平解決兩岸爭執的期望,當然也沒有忽視美國仍然基於一個中國政策的考量。

美遵守台灣關係法
嚴格來說,這些話在過去已由美國官方在重要的聲明裏多次宣示,以布殊這次訪問中國大陸而言,看起來美國對兩岸政策的基調似乎沒有甚麼改變。
不過細心觀察記者會上布江兩人的談話與動態,以及清大演講會上布殊觀點,還是能體會出在台灣問題上的一些不尋常信息。
首先是對台灣問題的解決,中美雙方均強調以「和平」精神來處理。美國是一貫的用「和平解決」用詞,而北京則是再強調在一國兩制下的「和平統一」,是否象徵這是中美雙方未來共同追求的解決方式,有待觀察。
其次便是江澤民在記者會結束之前,對反恐運動提出來的意見。一是建議說「欲速則不達」,另一是補充在對台政策的原則仍要「堅持不懈」。如果這是個合乎邏輯的推理,那麼在布江會上我們顯然已經見到中共對台政策的底線,那就是台灣問題解決上要具耐心,但對台政策原則仍需堅持而且必須持續。

鄭重宣示更具意義
再次布江會晤也有對台灣有利的地方,例如布殊不主動提出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但卻在自己的發言稿中提及美國將遵守台灣關係法,而且特別強調全世界人類包括海峽兩邊中國人有權利尋求他們自己所需的生活方式,這些話出自美國元首的鄭重宣示,當然更具政治意義。
台灣問題沒有在布江會上特別提及,或是沒有戲劇性變化,這些對台北來說具有正面意義。不過,面對中美兩國在反恐之後的益加合作,以及在一些經貿、愛滋病防衞、武器擴散限制,以及地區性合作的課題上達成共識,這種具有「建設性合作」內涵的中美關係發展就長期來說,還是對台北構成一種三角關係中邊緣化的危機。譬如說:

對中共看法有共識
不僅布殊強調在今後反恐運動裏需要中共的合作,而且美國國務卿日前在國會作證時也提到「熱切希望與中共交往,兩國能建立三C(坦誠Candid、建設Constructive與合作Cooperative)」的關係,特別強調在台海、人權與武器擴散等議題的歧見將不影響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看得到布殊已明白點出的朝鮮半島需要中共極力合作的議題上,北京的地位已有「水漲船高」現象。
而且布殊刻意選擇三十年前尼克遜訪問大陸的日子抵達北京,而同時間具有鷹派色彩的切尼副總統在洛杉磯發表演說居然讚揚尼克遜的訪問是美國外交政策里程碑,足證美國內部已對中共看法有整合共識。再加上布殊在四個月裏兩度造訪中國,江澤民又以高規格在「自家」宴請布殊夫婦,這段「你情我儂」的關係發展下來,恐怕今後情勢不是台北目前對美外交力量所能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