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從學生發問看中美關係 - 毛孟靜

毛論如何:從學生發問看中美關係 - 毛孟靜

毛孟靜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人特別注重大學生,視他們為破舊迎新、引進西方文化優點的橋樑,國家的未來,就寄望在他們身上了。所以布殊訪華中的清華大學行,受到特別矚目,還看一流大學(經篩選過)的一流學生,面對美國總統怎麼說。
「九一一」前,布殊就中國問題曾三番四次措詞強硬,很來點德薩斯州牛仔式的粗糙,「九一一」後,布殊又顯然希望在反恐大前線上拉攏中國。在他抵埗前,從清華校園流傳出來的消息,有「讓布殊見識一下清華人的水準」。而大學網站的公告,說校方要求有份出席的同學備三大條件,一是英語說得好,二是關心國內外大事,三是有良好精神面貌。
最後這項,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就像「家居科學工程師」等如主婦,精神面貌良好,該就等如政治正確。
眼下的政治正確,是中美關係但見溫柔燙貼。辦奧運,入世貿後的細節,着實需要華盛頓的合作支持。關係中最「美麗」的火花,自然是「九一一」。布殊曾發出國際外交恐嚇的一句話,是「要不站在我們這邊,就是站在他們那邊。」揀布殊?揀拉登?北京揀了布殊。自此重新上演中美老友記。

活潑中帶點質問
當然,台灣問題是永遠的一條刺,在戰略武器問題上,也不能輕易讓步,中國也不能讓美國軍事勢力在東亞以至中亞施施然坐大。但這些都是持續而比較長遠的議題。眼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清華人在這種氣氛中,向布殊提問。問題經校方(相信包括政治上的更高層)協助整理兼繙譯。
不管是上次北大生問克林頓,抑或是這次清華生問布殊,中國大學生與美國總統面對面,這種場面,對中央來說,肯定涉及國體,且還有國際電視網絡播通寰宇,怎麼得了,事前自然要好好籌措安排,跟足西式那套who、what、when、where、why,更重要的是how。
定了人選,問甚麼,何時問,從哪個座位站起來問,更要定一定語氣的調子,最理想的,自然是友好活潑中帶點質問。

布殊賣弄人情味
看電視畫面,清華生也確做到這點,先提台灣,帶那麼一點尖銳,之後就是閒話家常了。除了英語的表達能力沒有外人想像的好,總體表現不俗。雖然其中一題,問布殊會否「願意讓女兒」到清華大學深造甚麼的,確是有點丈八金剛,反而讓布殊成功地賣弄了他為人父的人情味。
這番提問,因為經過事前的精挑細選,由上而下的嚴格品質控制,到底有多少清華校園的代表性,外人實在不得而知,但那個整體的「待客之道」陣勢,卻可以相信是中央欽點的。
上次,有北大學生幾乎就面斥不雅似的,暗指克林頓「笑裏藏刀」,這次,清華人就「放過」了布殊,北大就比清華有勁兒?不對,主要還得計算事發時的雙邊氣氛,還看領導層對大氣候的指引。

網上留言太幼稚
卻似乎有北大學生看不透,或看不到這些底蘊,在北大網上留言痛罵清華人這次的表現,由有辱國格罵至「弱智」、「儍×」等。
這些話,相信未經挑選審查,純粹自發,外人也不知有多少的北大代表性。只是反而是這種話,會令人看低內地頂尖大學生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