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婦的首名女兒一歲時因發燒猝死,其後第二名兒子竟也在同樣症狀下死亡,中大醫學院努力追查……,讓人更憂慮的是母親其後懷了第三胎。為了找出病原,援救即將出生的小孩,中大醫學院趕緊替這對父母做了一連串檢驗,亦從剛去世的二兒子身上取得組織化驗;第三胎兒子出生了,和他的兄、姊一樣表面上健康如常,但父母活像每天伴隨着計時炸彈……。
記者:蔡彩霞
鳴謝: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電台
這父母曾認為女兒猝死是醫院疏忽,要求死因研訊。中大醫學院努力追查,起初由於缺乏足夠資料及女嬰的器官組織,無法查明女嬰的真正死因,但推翻了原來的死因報告,連帶推動了對新陳代謝病的研究發現。而父母經歷長時間傷悲,終於回復正常生活,生下了第二個兒子;但噩耗重臨,二兒子在同樣症狀下死亡。
家族性嬰兒猝死支持了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阮文賓教授的推斷——這家庭很可能患上一種罕見新陳代謝遺傳病。化學病理學系副教授鄧亮生教授最後研判元兇是一種生化遺傳病——卡尼丁缺乏症。
第三胎兒子出生,父母和醫院嚴陣以待,父母生怕厄運再次降臨。其後孩子突然發燒,引致痙攣,送院急救。父母懸在崩潰邊緣,許鍾妮醫生趕來急救,發現只是一般小孩常有的症狀。而連番的病理追查及研究終於有了結果,證實嬰兒死於家族遺傳的卡尼丁缺乏症,與醫生們原先的推測一致。不幸家庭終於脫離倒懸之苦。
中大醫學院全球率先發現
卡尼丁是身體一種必須的物質,用於細胞內的脂肪運輸。脂肪酸在細胞內進行分解而產生能量,當細胞缺乏卡尼丁時,便無法生產能量,影響正常運作。
卡尼丁缺乏症是由卡尼丁運輸體基因突變而導致。由於大量卡尼丁由尿液中流失,致細胞缺乏卡尼丁,及影響脂肪的正常分解。
記:記者
鄧: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副教授鄧亮生教授
記:卡尼丁缺乏症的主要病徵是怎樣的?哪時期會發病?
鄧:主要分兩大病徵。
1.在小兒時(一歲前),由於缺乏卡尼丁而致生產能量的功能停頓而病發。主要見於急性病徵,例如不省人事,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2.心臟發大性心肌病變,這些病人(3-4歲時)會患發大性心肌病。由於心臟的部分能量由脂肪酸產生,缺乏卡尼丁引發心臟功能失調而出現心肌病變。
記:有無方法預防病發?
鄧:為有此遺傳病家族的下一代作早期產後診斷,如發現患有此病,嬰兒需長期服食高分量的卡尼丁,可防止患者猝死。此外,初生嬰兒普查是一個可以提早檢驗出一部分生化遺傳病的方法,然後作適當治療防止病人發病。
記:此症的普遍度是怎樣的?
鄧:這是我們發現香港首個病例,之後澳門及台灣亦診斷到其他的病例,可能表示此病乃生化遺傳病類之中比較常見的一個。約在一百個中國人中有一個突變基因攜帶,所以估計其發病率為約一萬分之一。
記:何謂生化遺傳病?
鄧:生化遺傳病是屬於遺傳病的一種,這類病人遺傳了一個在新陳代謝過程上的缺陷。新陳代謝是連串身體必須的生化反應,例如從食物中的糖分轉化為身體的能量,就需要用糖分解的生化過程。脂肪分解就需要另一個脂肪酸氧化分解的生化過程。這些在生化過程上出現問題的遺傳病,都統稱生化遺傳病或新陳代謝病。
記:哪些人是患有此症的高危一族?
鄧:身體內的功能是由基因所管轄,卡尼丁運輸體亦是由人體經卡尼丁運輸體基因所製造,假使這基因內的基因密碼出錯,細胞內的卡尼丁運輸體亦會失效而致病。人體的基因都是一對對的,如果只有其中一個基因出錯,這是突變基因攜帶者,他們會遺傳給下一代,但他們本身並不會生病,因為他們仍有一個正常的基因製造功能正常的運輸體。所以這些家族的下一代都是高危,兩個突變基因攜帶者生的下一代有四分之一機會有病。
記:確定患有此症又如何醫治?
鄧:終身服食高分量的卡尼丁可防止病者猝死。生化遺傳病大部分不能根治,因病原是基因上的突變,現時改變基因的技術並未可於臨牀應用。控制病情的治療方案,包括特食療、補充缺少的酵素、骨髓移植;另一方面可為這些夫婦做產前檢查及遺傳因子檢查診斷。
上述真實個案將於本星期日(3/3)七時半於翡翠台播映,是中大醫學院及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的醫療實況劇系列「生命激流」。另可瀏覽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