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本港生產線北移及內地工業配套設施日漸完善,令本港貨倉需求大減,落成量持續減少,去年更破天荒地出現「零」落成量。業界預期,貨倉低落成量的情況將持續,但相信不會拖累造價及租金。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顯示,本港私人貨倉的落成量在91年曾高見近580萬方呎,其後反覆回落,99年雖曾彈升至158萬方呎,然2000年則急跌至僅7萬方呎;去年更是沒有落成量。而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原預期去年有8.4萬方呎貨倉落成,而今年料有3.5萬方呎。
中原地產工商部分區經理方德智指出,本港整體出口量下滑,但華南等地區如鹽田等珠江三角洲港口處理量郤持續上揚,主要因為不少本地廠家為了減低營運成本,將生產線北移,於內地生產的貨物直接出口,大大削弱本港進出口的競爭力,令本港發展商不願興建貨倉,導致落成量大幅下滑。
發展商見貨運業式微,紛紛將貨倉申請改變用途,其中九倉(004)九龍灣的九龍倉,便於去年7月連同嘉里(683)危險品貨倉及南豐貨倉地皮,一併獲城規會批準,可作住宅發展。
而嘉里及中銀持有的葵涌健全街3號嘉里中銀貨倉1號,去年底亦批准由商貿用地改劃作住宅(戊類)。
綜觀過去5年私人貨倉的落成量,主要集中新界區,荃灣、離島及沙田供應量最多,荃灣過去5年平均每年落成量,更佔總量五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