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IT物流人要瓣瓣通

普通話+IT物流人要瓣瓣通

由於近年本港經濟持續低迷,政府惟有頻頻出「新招」,鼓勵商界發展個別新興行業,例如資訊科技、中醫藥及生物科技等,好讓香港重振雄風。近半年,物流業亦「榜上有名」,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然而,物流業是否真的大有前景,何不聽聽業界及有關人士的意見?

大致來說,各界對本港發展物流也持樂觀態度,但大前提是要中港兩地彼此合作。香港運輸物流學會會長程國灝指出:「本港發展物流絕對不是要跟內地競爭,而是互相合作。所以兩地的關卡及道路網應連接起來。」
他指出,雖然香港及北京兩地的政府已意識到這點,但國內部分省市仍有『山頭主義』,未肯和本港合作,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程國灝認為,做物流運輸,時間就是金錢,故物流運輸公司應加強電子化,這樣才能隨時追查貨品在運送途中的正確位置。他補充,若中港兩地能充分合作拓展物流,可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系。

本地優勢+內地合作
至於物流為何如此重要,程國灝解釋:「所謂物流,簡言之是貨物的流通,包含供應鏈的管理。任何製成品由生產商到零售點,花在物流上的支出,佔了整體成本的25至50%;故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有效的物流管理能減低成本,增加公司競爭力。」
事實上,業界和政府均力推物流業,自然不無道理,原因是本港已擁有發展物流業的多項優勢。「本港擁有航線眾多及班次頻繁的空運中心和海運碼頭,而且我們擁有穩定的貨幣制度、良好的銀行管理及國際認可的法律,這些都是香港已有的優勢。」程國灝說。

資訊科技+存倉知識
當然,本地發展物流並不可能全無隱憂。嘉里物流(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蘇耀明表示:「雖然本港仍有着各方面的優勢,但漸多外國公司直接把貨品運到國內,因此本港須與內地合作,例如加強通關能力。」
兩年前,嘉里物流成功由傳統貨倉公司,轉營為物流服務企業。蘇耀明認為,成功拓展物流業務的其一要點,是要懂得利用資訊科技進行物流管理,從而減省人手需求。他指出,由於物流涉及的範圍甚廣,能掌握多方面知識兼熟識科技的人才不多,而這方面的需求明顯增加了。

何謂物流?
物流(Logistics)是近年從歐美引入的觀念,源於軍方用語,原指軍隊後勤支援的工作,後轉至商業應用上。
簡單來說,物流管理是指製成品從製造商至消費者之間,包括運輸、存貨及配送等,各方面所涉及的協調和配合工作。目的是盡力滿足客戶要求之餘,同時節省成本,從而提升競爭力。

須懂電腦及普通話
合眾人事顧問董事總經理蘇偉忠亦看好物流業的發展,他表示:「雖然現時經濟較差,各行各業的人手需求不多,但近兩年物流人才需求多了,預期未來將陸續增多,這亦視乎政府如何推動本港成為物流中心。」
「作為物流業的中上層管理人才,必須英文及普通話良好,以便和各國公司溝通,而且亦須熟悉電腦應用,從而安排運輸以至倉務管理。」

學位課程不多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及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黎基雄認為,本港發展物流業,首要條件要具備這方面的人才。「碼頭等硬件設備,國內各個城市都可以起,因此培訓人才最重要。」
黎教授更指出,本港須與內地合作,興建的物流基建要跟大陸接軌,不可重複。
目前,本地開辦的物流課程不少,但學位或以上程度的課程不多(詳見表),暫時只有理工大學開辦,包括物流管理碩士、全球供應鏈管理學士和國際航運及物流管理學士學位。
黎教授表示:「以前有關物流的學位課程較少,而我們今年才第二年開辦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學士課程,反應很好。在最新的聯合招生中,30個學位,達4800名人次報讀。」
「過往修讀國際航運及物流管理的畢業生,大多可在相關行業的公司工作,例如物流公司、船務公司及倉存管理公司等。」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