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周三把象徵核武威脅的「末日鐘」指針撥快了兩分鐘,是冷戰結束以來指針最接近午夜十二時的一次,凸顯人類現時面對的核武威脅已達到冷戰後最危險水平。科學家將問題歸咎於九一一事件、美國的單邊主義及印巴局勢持續緊張所致。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德曼周三在芝加哥大學,把「末日鐘」的指針撥至十一時五十三分,不但是「末日鐘」成立五十五年來第十七度作出調校,還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首次最接近午夜的一次。
《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編輯委員會主席洛珮斯解釋說,「末日鐘」從不會就單一事件而作出調校,今次撥快兩分鐘是基於多項因素:
‧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上台後,「始終沒有採取重要措施改變核彈瞄準政策,或調低美國核彈的戒備狀態」。
‧美國單方面退出七二年美蘇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也不肯參與落實《全面禁止核試條約》的會談,還繼續改良現有彈頭和設計一些能摧毀深埋地底目標的新彈頭,損害全球的安全。他指出,全球八個已知擁有核武的國家,仍擁有三萬一千枚核彈,較九八年僅減少了三千枚。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前蘇聯核武器和核原料的安全成疑、策動九一一事件的恐怖分子銳意獲得大殺傷力武器,以及炭疽菌信襲擊,「已為恐怖分子打破了原先的疆界,這對全球都應當是一個警告訊號」。
基於這些因素,洛珮斯說:「在此時調整世界末日鐘的指針,反映出我們逐漸擔心國際社會對警告訊號並未有所反應。」
「末日鐘」是由研究首枚原子彈科學家所創辦的《原子科學家公報》於四七年設置。該雜誌原先把午夜十二時界定為美蘇之間的核子大戰,現在午夜是指在地球上使用大殺傷力武器。
「末日鐘」成立以來最接近午夜一次是在五三年,當美國試爆第一枚氫彈後的十一時五十八分;距離午夜最遠一次是在九一年冷戰結束後的十一時四十三分。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