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來第一個感覺是相當不妙,美股大升港股可說是全無反應。以往恒指不濟,多數是中移動(941)與聯通(762)的問題,可是今次沽壓卻在本地銀行股及地產股之上。目前明顯是將本港概念與外圍概念分得極之清楚,如果以現時的股份走勢來看,政府應要有頗大的危機感。外圍股市強勁,香港業務為主的股份卻仍被拋售,投資者似乎並不認同本港可以輕易跟隨外圍反彈。當然這種表現可以純是資金流向的短線影響作怪,亦幸好財政預算案很快會揭盅,屆時可以有更清晰的線索。但以近期的沽壓來看,要重拾升勢並非太易,以穩健計,應是下周作決定是否冒險入市,早前博地產股明顯是棋差一着了。
雖然銀行股地產股超賣,可是本港財赤及失業率等問題已嚇怕了投資者,如果以長線投資而言,一些強勢的工業股反而更有安全感。
當然這些股份累積升幅甚大,但PE10倍以下息率不差的選擇仍頗多,而且這些公司規模不小,在講求縮短交貨期的大趨勢下,會有很好競爭優勢。風險是外圍經濟復甦速度慢,但如出現這情況,本地銀行地產股相信會更糟。
面對目前的情況,交易所似乎要加強努力去吸引好公司來港上市,香港表現雖比外圍差,但仍有吸引之處,最近德林(1126)及威鋮(1002)規模雖不大,卻算是好的現象。近來半導體股受捧,香港明顯選擇不多,形成品質國際(243)的業績公布雖然令人失望,已足以權充廖化,受惠於資金流向下表現突出。
當然交易所沒有主動權去揀公司上市,可是卻有些推廣工夫可以做,香港是有先天性優勢去吸引中資公司,但現時市場間競爭環境愈趨激烈,豐富大型上市公司的選擇,似乎是交易所一個主要任務,否則長此下去選擇不夠多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