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建華連任,有學者預計在一批與上海權貴關係緊密,及在政壇商界活躍的上海商家子弟,將成為董家班的中堅分子,對其日後施政有着深遠影響,形成政壇「上海幫」。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宋立功,指來自浙江、安徽、紹興一帶的「廣義上海人」,自五十年代開始遷徙來港,成為香港的「第一桶資金」,他們在商界、社會上有相當勢力,至今上海幫及以李嘉誠為首的廣府派,對社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他指特首連任後要大換班清除港英分子,上海幫中人將大有機會攀上行政會議及政府高層位置,成為董特首的智囊團。
嶺南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彭廣指出,半世紀以前,在港上海人多在財經界和實業界發展,至七十年代,潮籍人士經濟力量冒起,而上海人回歸後在政壇上則佔有主導地位。
李彭廣說:「中國人講究人脈關係,彼此的信任與祖籍很有關連,董建華着重傳統家族思想,重用『同聲同氣』的上海幫第二代,如唐英年、田北俊、田北辰等毫不出奇。」
根據資料,上海幫在香港政壇方面的影響力,其實亦與他們在香港的經濟力量,有着不可分割關係。四九年大陸解放,大批上海大亨挾大筆資金、生產技術以及機器來港,直接帶動了香港工業發展。他們主要從事運輸業,例如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和包玉剛、曹文錦;以及經營紗廠生意,如周文軒、陳廷驊、安子介等;而這些紗廠大亨,將廠房發展地產,又搖身一變成地產巨擘,至於龔如心、吳光正、邵逸夫、榮智健也先後各有成就。
這批富豪當年深受殖民地政府重視,除了委任他們加入當年行政、立法局任非官守議員外,甚至連港督亦對他們言聽計從,其中表表者,就是與董家同樣經營海運的船王包玉剛。有前港英兩局議員指出,當年包玉剛除了受到港英政府重視外,連英國政府決定涉及香港重大政策時,亦會諮詢他的看法,可見他在港英政壇的地位。
另一方面,包玉剛的影響力亦直達北京中南海。
到了六十、七十年代,港英全力發展香港工業,並且由當年行政局首席議員周錫年成立香港工業總會,作為工業界與政府的橋樑,而一直主導香港經濟的「上海幫」成為了工總核心。
歷任工總主席中,除首兩任主席周錫年及鍾士元是由當年港英「欽定」外,差不多全是「上海幫」天下,例如安子介、唐翔千、唐英年、張鑑泉、丁鶴壽等,其他主席亦是和「上海幫」友好,例如深受董建華器重的現任主席羅仲榮,就是唐英年老朋友,他們不是加入行政局、立法局,就是出任政府諮詢委員會主席,各據高位,影響力更直至九十年代,表表者是鄧蓮如。
政治上,上海幫的勢力歷久不衰,但經濟上,七八年代廣東幫的冒起,則令他們的風頭被蓋過。
五六十年代紗廠之類的工業,所能產生的財富,與七十年代後地產生意相比,可說毫不吸引。地產業的興旺,成就了廣東富豪如李嘉誠、郭得勝家族、李兆基、鄭裕彤、劉鑾雄、霍英東等的商業王國,他們之中,尤其以刻苦的潮州人最為矚目,除李嘉誠、劉鑾雄外,林百欣、羅鷹石、陳有慶、廖創興等家族,亦在商場上雄踞一方。
八十年代中英就主權問題的爭拗,令英資特別是怡和的淡出,名下的貴重資產相繼落入華資手上,也令經濟實力進一步移至廣東幫,因為上海籍富豪經歷過政權交替,沒有那麼進取。
昨日《福布斯》雜誌剛剛公布了去年的富豪排名榜,入圍的香港十二位巨富,除了嘉道理是猶太人,只有龔如心、陳廷驊、吳光正三人與上海有關,其餘的都是廣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