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商人治港 - 李怡

李怡專欄:商人治港 - 李怡

董建華昨日宣告連任,商人治港又再延續五年。許多人認為過去五年,董只會照顧大商家的利益,甚至有人譏諷香港是「李家之城」。這說法對董有一點冤枉,因為他可能不是只照顧某一家的利益,但他肯定較多考慮商人的利益,也就是他常掛在嘴邊的「改善香港營商環境」。
董伯是商人出身,商人性格在他身上表露無遺。有一位朋友曾對筆者說,人的立身處世,可分文人性格、商人性格與政治家性格。文人性格一般來說是只講是非,不計後果;商人性格是只求功效,不論是非;政治家性格是既講是非,也講功效。
董伯在星期一接受亞視藝員陳啟泰訪問,其中較有意思的,是他提及他父親早年帶他周遊列國,見到許多政商名人,從他們身上,他學到三個成功要素,一是不要貪心,二是知人善任,三是要審時度勢,因為很多時候是人力無法扭轉整個大勢的。這三點講的都是功效,也就是成功要素,而沒有涉及做人,特別是作為一個政治領袖的基本價值觀。而這,正是董伯的商人性格最為欠缺的。
商人通常考慮的只是利益,大商家考慮的可能是股東的利益,作為一個從政商人,董伯考慮的可能是全港的利益。但在一個多元化社會,政治家考慮的,不可能是全體市民一致的利益,因為一致的利益在一個多元社會中是不存在的。顧及某部分人的利益,可能會損及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作為政治領袖,必須考慮多數人利益,甚至不惜對部分人利益帶來可以承受的損害。
以香港情況來說,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失業,二是財赤。而且這兩個問題早已存在,不是今天才發生的。紓緩的辦法也不是沒有,只不過董伯總是在「審時度勢」,審來度去就是無法作一個果斷的決定。
有過甚麼紓緩辦法被提出來呢?加快舊區重建可刺激就業;徵收陸路離境稅,則一來可鼓勵市民在本港消費,二來也可增加財政收入;賭波合法化、實行累進稅制及增加企業利得稅,均有助於解決財赤問題。上述這些做法,當然都會被利益受損者所反對,也會受到部分輿論的批評,但只要特首果斷地去推行,則肯定會獲得多數市民支持,有人罵一下又怎麼樣呢?
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他八年前接掌紐約市時,決心大力掃除色情業,規管街上的流浪漢,制止社會福利的濫用。他受到各個方面的批評,但他以忽視批評為傲,果斷地我行我素,終於使紐約市整個變了樣。
如果董伯早早果斷地實行前面提到的紓緩失業與財赤的辦法,香港今天也不至於使市民感到如此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