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數據參差 經濟可慮

國際視野:數據參差 經濟可慮

美國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由1月份的97.8下降至94.1,是去年11月以來最低。
隨着「愛國購物」情緒轉淡,以及因受不住引誘「一次過」的花費過後,人們開始以較理性的態度來評估目前之經濟狀況,得出的結果是企業盈利不前、削減開支及裁員之聲仍屢有所聞、職位可能朝不保夕,加上減稅方案仍未有「着落」,消費信心又如何建立?
本欄早前指出,喜愛「先使未來錢」的美國人去年底「硬着頭皮」被精明的零售商「打荷包」,當冷靜下來後,必定會對本身經濟狀況及整體經濟環境重新衡量,冀望美國經濟將會在第1季或最遲第2季復甦,又是否流於過分樂觀?
美國經濟終於「爆煲」的主因,是90年代中後期,企業過度投資、個人過度揮霍(家庭儲蓄率出現負數)及股市出現非理性亢奮,最終將「能量」消耗殆盡,無以為繼所致。格老因應時勢,並可能(或必須)深信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學說中的教條:先解決短期問題,長期的事情便會自行化解之論調,去年大刀闊斧連番減息,希望可以力挽狂瀾。可是經過11度減息後,美國經濟不但沒有出現甚麼V形反彈,連教人可以放心得下的數據也欠奉。縱使股市仍能暫時「撐得住」,可是在人心虛怯及不少資金從股市流向債市的情況下,這又怎能苛求消費者對前景有樂觀的看法?假若經濟數據未有改善,筆者一直憂慮的「雙下陷」(doubledip)衰退走勢,可能真有機會出現。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