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每天為市民預報未來五日天氣,地下天文台最近做了個小型民意調查,逾半投票者認為天文台應該提供七日天氣預報;老是跟天文台抬槓的地下天文台台長方志剛則認為預報三日已足夠:「都唔準嘅!要咁多日都冇用。」
「我知道天文台裏面會有人對地下天文台感到唔舒服,天文台係唯一一個冇人監察嘅政府部門,因為冇人有資格監管佢哋,但係我相信地下天文台可以畀到一啲壓力佢哋。」業餘氣象愛好者組成的地下天文台成立於九三年,透過電子郵件號召四方「風」友,並於九五年創立地下天文台網站,成為香港首個氣象資訊網站,比政府天文台還要早兩年。
「風之子」方志剛酷愛追風,「我好鍾意感受風嘅威力,感受大自然有幾勁,每次打風我都瞓唔着,囉囉攣,放唔低。」最難忘經歷是九九年颱風瑪姬襲港,那夜天文台掛起三號風球,方志剛和幾個風友驅車上大帽山追風,入黑後風勢漸猛,深夜更掛起九號風球,整輛七人車被吹得左搖右擺,車外的樹一棵一棵倒下來,恍如地震。
方志剛僅一歲時舉家移居澳門,寓所對正澳門氣象局,打風時可見颱風訊號懸掛,自此與風結下不解緣,後來他搬返香港後更自製不同等級的颱風訊號,打風時即掛起來作私家天文台。小學三年級,颱風愛娜斯襲港,一度遠離本港但再折返,引起他對氣象的興趣。
方志剛在大學修讀電子計算系,九二年畢業後入職城市理工,跟著名的氣象學家陳仲良做研究生,九三年加入天文台當學術主任,但做了三年便黯然離開。「入天文台係我自細嘅志願,因為我好想做預測天氣嘅工作,但係入到去做先發覺好冇癮,好多局限,工作同個人興趣有矛盾,例如應唔應該掛風球,天文台要考慮好多社會經濟因素,唔係用客觀科學數據。」
地下天文台曾令天文台出洋相,九七年一個星期六的早上,颱風維克托襲港,風力明明已達至八號風球程度,天文台卻等至中午下班時間才掛八號風球;而天文台所公布的颱風中心位置更與事實不符。有記者看過地下天文台的資料,在記者會上提出質疑,天文台的科學主任只能支吾以對。以監察天文台為己任的方志剛說:「如果你係為咗經濟因素要遲啲掛八號風球,就老老實實講出嚟,唔好歪曲颱風資料,天文台應該要尊重科學事實!」
「我重喺天文台工作嗰時,副台長林鴻鋆好想挖條友出嚟,睇吓邊個喺度搞嘢,我部門嘅上司知道係我,但係冇踢爆,反而支持我,因為部分同事都好想天文台裏面有反對嘅聲音。」他批評當時天文台向公眾發放的資訊非常局限,故地下天文台自行「搵料放上網」。
現時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網站部門工作的方志剛,在其寓所的天台上放置了一個自動氣象站,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運作,可測量即時的風力、風向、雨量、溫度及濕度。
記者:蔡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