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信息部首席中國經濟師 戴維思(KenDavies)
庫務局局長告訴我們,政府財赤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的施政錯亂。庫務局的研究小組說,如果收支情況不變,政府將於六年內花光儲備。在財政預算案出爐之前推出這份《公共財政檢討報告》,顯示政府將有顯著改變。政府會加稅、削開支,抑或依然故我?
港府當然不會眼巴巴看着財政情況惡化。我估計政府將會開徵新稅(例如銷售稅)及緊縮開支。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二,用加稅來應付支出,只會令香港走向福利國家「抽稅——花錢」的道路。無論回歸前後,港府都不願如此。另一方面,庫房收入下跌百分之十四,如果政府開支同步縮減,就會損害公共服務。
在實質與名義消費不振、失業率高企、通縮似乎在加劇之時,政府可能不會從民間抽走資金,令經濟雪上加霜。
《公共財政檢討報告》的數字顯示,政府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而不是一次過下重藥,反正未來五年政府仍有儲備可用(以五年為期,才是正常政府會做的財政預測)。
一些備受重視的本地經濟學者指出,在自由經濟體系下,政府永不可能累積這樣龐大的儲備,政府本應盡早還富於民;也有論者認為,政府採用赤字預算可以刺激經濟。兩種意見都不合政府口味,因為《基本法》規定特區要量入為出。
人口預測顯示,十年之後,「銀髮族」才會成為特區的財政負擔。依賴人口在未來數年卻會下降,而政府已經建立了強積金減低未來的人口老化負擔。因此,《報告》顯示,特區政府仍有空間在下個財政年度只採取較溫和的措施,但未來則會在收支兩方面更為進取。造成現時的財政問題,是因過往的施政錯失。《報告》提醒我們,今年的儲備達到四千三百億元,並非政府施政有效的結果,而是全靠夠運。九八年政府動用千億救股市,幸而股市出乎意料的回升,在經濟走下坡之時,仍令庫房有所進帳。
正如克林頓在九二年參選總統時的顧問JamesCarville名句:「(問題)是經濟,死蠢!」特區政府重新調校收支就能解決問題嗎?顯然不是。真正的問題是經濟沒有增長,而即使經濟終於回升,失業人士也因經濟結構轉變而無法重新就業。
過往物業價格不健康的暴升,已令很多人變成負資產,同時令香港營商成本相對高企,政府不能只靠物業市場所賜的橫財。但是如果經濟回復健康增長,稅收會增加,減輕政府的重擔,足以供給政府基本開支,維持教育醫療等社會投資。
特區政府終會因美國復甦得益,但必須扣除日本衰退加深的不利因素。香港的問題仍然是通縮打擊零售業、妨礙經濟增長。美國似乎不會再減息,而聯繫滙率不變,香港貸款利息將難以下調;而且通縮已令實質利率高企,因此,私人企業不會大量投資,就業機會不會增加,本地的固定投資也只能依賴深受財赤困擾的政府來做。如果政府不是受到財赤威脅,梁錦松應該會在財政預算案中申明這一點。
「中國好,香港好」是不切實際的濫調。中國入世會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也確會有更多外國公司來香港開設區域總部。
不過,香港要跟中國的經濟體系融合,也令香港面對內地的競爭:交通方便會令更多港人往深圳買樓居住,改為來港工作;低廉物價也令消費者對深圳趨之若鶩。中國自身也受通縮困擾,同時也向香港輸出通縮。中國因素並不足令香港復甦。
香港經濟體系開放,實在難以決定自身的去向。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世界經濟好景,世界貿易年增長達百分之七,香港政府每年都有盈餘。這正是舊約《聖經》中,法老王夢中出現的七隻肥牛所代表的七個豐年。
當世界貿易像今年一樣放緩,香港就遭殃。特區政府正處於法老王夢中由七隻瘦牛預示的荒年。重要的是政府能否明智的選擇把資源用於提供良好營商及社會環境,幫助香港在世界經濟復甦及中國入世開放經濟時,可以捉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