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第二屆特首選舉塵埃落定,董建華以七百多個提名不戰而勝,也自我感覺「贏得漂亮」,但本地輿論並不叫好,反而提醒他不要沾沾自喜,要注意他雖然贏得九成精英特權者的支持,但卻與民意有巨大差距,如果仍幹不出好成績來,更會造成社會不穩。西方輿論幾乎眾口一詞,指董是一個缺乏民望,經北京欽點選擇的特首。國際輿論對董的評價,可能會影響他僅有的國際形象和關係。
董刻意把提名票衝到七百以上,徹底封殺任何挑戰者出現的可能性,有人形容他把選舉制度的壞處用到極致,民主黨主席李柱銘更批評董建華霸道,絲毫不留下任何空間。但話說回來,即使董不把制度用得那麼盡,留下超過一百個提名人的空間,香港僅有可以組織起來的反對力量,會運用這個空間嗎?他們用得着嗎?
過去幾個月,旗幟鮮明的反董聯盟始終未能把民主力量動員起來,建制內的民主派,如民主黨、教協等,基於惜身或不想撕破臉等不知名原因,對反董聯盟的態度,連半心半意都說不上,始終保持遠距離。
民主陣營分裂,董建華由始至終都沒有受到任何足以動搖其連任大計的壓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民主派在如何反董的問題上意見紛陳,但有着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不會派人出來參選。枱面上的原因,是不屑參與這場小圈子遊戲,但深層的原因是:誰也不服誰,彼此互相牽制,誰動了派人參選的心,誰就是出賣民主,就是玷污民主派的純潔性。更深層的原因,是派不出一個能擺平各方勢力,各派信服的人,寫出一份大家同意的政綱來。在「民主原教旨主義」和派系政治的糾纏下,民主派平白錯過了在第二屆特首選舉練兵的機會,也輕輕錯過了向全民展示執政能力的契機。
或許有人會問,即使民主派有人參選,在目前這個荒謬不公的選舉制度下,連拿到一百張提名票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踏入選舉的門檻,放棄原則參與這種小圈子遊戲,能期望有甚麼正面效果嗎?
如果這種邏輯成立的話,第三屆特首選舉,民主派便理所當然地缺席。根據《基本法》,選舉制度要到二○○七年才會檢討,即使迫得到特區政府提早開動檢討進程,能期望二○○七年有全民直選的特首嗎?即使檢討的結果,是將選民的數目加大兩倍、三倍,由八百人加到一千六百、三千二百人,也仍是一個間接的小圈子式選舉,照現時的形勢下去,要民主派放下包袱,參與選舉的機會仍是渺茫的,民主派缺席第三屆特首選舉幾乎已成定局。
更令人憂慮的是,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到今年底便會退下來,無論誰接班都缺乏李柱銘的本土魅力和國際威望,民主陣營缺乏一個可以振臂一呼的掌舵人,黨內黨外誰也不服誰的情況更加嚴重,分裂變成無可避免,對特區政府制衡的力度將大大減弱,掌權者為所欲為的情況更可預見。
建制內的改革已走進死胡同,有見及此,民主派一些有識之士相繼組成不同的網絡組織,希望從建制外發揮力量,情況有點像八十年代中、後期的翻版。那時候,各民主派別比較團結,目標也相當明確。但今次民間民主力量再度集結,短期和長遠的目標將是甚麼?十分關鍵。長遠而言,當然是爭取一個民主的政制,特首和立法會全面普選,但開出這個價碼後,爭取的策略是甚麼?如果特首未能馬上普選,民主派是否又像今次一樣放棄所有參與機會?還是採取一個較為現實的鬥爭策略,派人參與,爭取練兵和教育群眾的機會。由今天開始,民主派必須把這問題辯個明白。
(歡迎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