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藤條,又蝦條」面對患有自閉症的仔仔,羅太自言無論是剛是柔,出盡法寶,兒子也沒多大反應!直至約兩年前,兒子俊文剛入幼兒中心,學校正試行全新的自閉童教學──結構化教學法(簡稱TEACCH)。原來自閉童雖有一定的溝通及學習障礙,但有研究指他們的眼睛最敏銳,於是以視覺提示為重心的結構化教學法由是誕生。5歲的俊文也就憑雙眼,成了本港首批有系統接受這套教學法的學生之一。
記者:吳佩璇
攝影:陳盛臣
結構化教學法利用自閉童視覺強項,在課室內貼滿各式指示,並為他們定下工作時間表,讓不善溝通的自閉童也能有系統地工作和學習。校方表示,從前需3-6個月才適應學校常規的自閉童,在視覺提示的環境下學習,現在只需1-3個月時間。
認識這套教學法,全因俊文與哥哥同一命運!媽咪羅太雖歎命運弄人,但也就多了點經驗:「哥哥已經試過,但成效唔大。到細佬俊文嗰陣因為做得比較成熟,加上從細訓練,情況改善得好快。」羅太照辦煮碗,將視覺提示帶返屋企,鞋盒、膠File……在俊文的房間內也貼上不同提示,並自製不同難度的功課讓他做。日子有功,終於這日俊文能夠獨自在房間按視覺提示做功課,羅太可以煮飯。羅太興奮說:「我終於等到呢一日!」用了視覺提示來幫助學習後,本來情況比哥哥還要差的俊文,現在學習比哥哥還快。1年前俊文由1寫到10要用10分鐘,現在由1寫到50也不過是這個時間。更令羅太安慰的是,從前會因為一隻螞蟻,三十多度大熱天都蹲在街上不肯走的俊文,現在已不活在自己的世界,有時還懂得感受媽媽的情緒,主動哄媽媽呢!
這個按提示工作的學習模式,有人質疑會深化個性本來已執着的自閉童。臨床心理學家林琳卻認為:「自閉童第一樣要學嘅係學識跟常規,即使日常生活例如搭地鐵、去廁所其實都係視覺提示。」要擔心的反而是銜接問題。因為結構化教學法在港還屬起步階段,主要針對3-6歲的幼童。而現時有兩間特殊學校可以銜接,整體支援亦未足夠。如對自閉症兒童訓練計劃有任何查詢,不妨致電協康會(23937555)。
「雪櫃媽媽(RefrigeratedMother)」是從前人們將自閉症問題歸咎於父母照顧不善的說法。1943年Kanner醫師首先形容「有自閉的困擾」。1952年被列入為精神分裂的一種。80年代始有診斷自閉症的準則。到現在,自閉症是「廣泛性發展疾患」的其中一種。患者主要面對三大問題:一是人際關上的障礙,很多時未能察覺別人的存在和需要。其次是溝通障礙,如語言能力較差,或不能持續對話。最後是處事方面明顯地狹隘偏執。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智商比一般人低,其中3成自閉症患者智力正常,有些更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現。有趣的是從很多遺傳學研究反映,自閉症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4比1。早在60年代,美國就使用結構化教學法令自閉童投入學習。1990年代,致力為殘障兒童服務的協康會派員取經,逐漸在中心試行並於1997年在旗下的幼兒中心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