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察組主席 黃華生
公園是大城市的綠洲,是可以讓市民在人工化都會環境接觸大自然的地方。以寸金尺土的地價計算,香港的城市公園佔用貴重地皮,所以尤顯珍貴,需要悉心策劃建造,供市民享用,現有的公園亦應該改革去配合社會發展。
土生土長的植物,自然適合本地氣候泥土,其花果對當地生態循環亦有幫助,應該多種在香港的公園,起公民教育及綠化作用。例如「牙香樹」,帶香味,可以用作線香,香港之「香」亦是由此而得名。因此,我們提議需要廣泛培植,以表示扎穩香港的根源。
每年春節,香港花農都能種植出桃花及各種年花。如果香港公園或者禮賓府能開闢一桃花園,既可點綴新年氣氛,亦可成為一旅遊景點。另外一種原生植物「吊鐘王」,春節時滿樹應景紅花,亦可為公園添生氣。
「馬尾松」是香港唯一的原生松樹。「大頭茶」適用於斜坡地區。「梭羅樹」的樹皮纖維可用作造繩纜,而「錫葉藤」的葉面像砂紙的質感,「桔梗」更像紫色百合花。其實,香港原生植物品種不少,多種植於市區公園,應可增加本土色彩,甚至成為簡單的自然教育徑。
不能不談於一九六五年被選為香港市花的「洋紫荊」。此花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實在為香港的製造品。現在所有的洋紫荊皆為一百年前在香港島發現的一棵洋紫荊所衍生而成的。因此,在香港的公園種植洋紫荊有一定意義。要注意的,就是這種花樹的主幹不大堅韌,不宜種在太當風的地方。
城市綠洲不能缺乏水,尤其是動態的水,其聲音、質感、流動等性質更能使人在煩囂的鬧市得到鬆弛。最好是大家能參與體驗的水,例如東涌東薈城及山頂廣場的露天噴泉,已成為公眾地方的凝聚點。再配合露天茶座,能夠設置在市區公園,亦是一新耳目的措施。
「許願泉」是吸引遊人的景點,最好設置在有歷史背景的地方。例如在上環文咸東街與摩利臣街交界的三角形小公園,或者是灣仔道與杜老誌道交界的休憩公園,都是從前香港未填海的海岸線,最適宜改造成特色「許願泉」公園,亦可成為歷史性地標。再配合街頭表演,更可促進社區演藝文化。
除了原生樹木及「許願泉」外,可應用的主題多的是,包括「雀仔公園」、「金魚公園」、「棋盤公園」,甚至配合現代概念的「環保公園」,各適其適,皆可因應地方情況,順應民意而造。配合香港大都會的發展,改造舊城區,重建現有之公園,提升市區生活質素,亦應該即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