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郵輪港能產生協同效應

陸叔講股:郵輪港能產生協同效應

為了挽救香港經濟,特區政府曾經提出不少方案,希望藉此帶香港走出經濟谷底,過往提及的科技港、中藥港便是一例。這些發展項目何時兌現仍難預料,理論上,大凡政府大灑金錢投資基建項目,目的是增加就業及刺激經濟,但是在龐大的財赤預算下,要投資基建項目,似乎有點難度。
其實政府過往提出興建科技港、中藥港至今仍未實現,除了未有一套完善計劃外,最大問題是香港從來沒有發展這些工業,若要將之轉化為香港的象徵,就必須從基礎做起,所花的時間及資源自然很龐大。近日政府表示有意在機場舊址大興土木,將香港變為郵輪港,我反而覺得這個計劃較科技或中藥港更可為。
一直以來,香港都是東南亞航運樞紐,本身已有一套發展完善的配套設備,若將之發展為郵輪港,政府不用再花另一筆龐大資金去建設其他配套設施,從經濟效益而言,應較從頭興建科技港或中藥港有效益。而且,香港已從事轉口港業務多年,雖然不能與當年高峯期相比,但整體上航運業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假若港府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郵輪港,其實可將航運工業進一步「深化」。

旅遊業發展將更蓬勃
其實有時政府政策跟做生意差不多,貴精不貴多,而且還必須具有代表性,好像提起科技,人們會想起矽谷,股市會想起華爾街。所以政府若能將航運工業進一步深化,再藉此將香港包裝起來,所產生的協同效應不能小覷。
綜觀近年政府不斷尋求出路同時,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政府會集中發展旅遊事業,如果能夠配合郵輪港這個概念,相信可令日後的旅遊業發展更形蓬勃。當我們細心分析區內的旅遊發展,香港始終沒有甚麼特別之處,過去購物天堂的美譽已受到鄰近地區的威脅,政府發展迪士尼主題公園,但是區內日本早已有同樣的主題公園,始終難凸顯出香港旅遊特色。若果政府能夠藉郵輪的特色,作為香港旅遊其中一個標誌,相信能夠改善現時的旅遊業,原因是區內很少地方提供郵輪服務,若香港真的以郵輪港自號,其實可以突出「另類的形象」。
現時香港作為中國南面的大門,可以藉着郵輪事業,將旅遊網絡伸展至中國大陸其他地方。其實,政府不一定要郵輪業務「穩賺」才大力推廣,我始終覺得可以藉郵輪包裝香港,最終目的是吸引遊客來港而帶旺其他的旅遊事業,豈非更為上策?